最近,“連接”的故事,一個(ge) 接著一個(ge) 。
6月15日,長三角高鐵超級大環線正式開通,起始點都在上海,全線繞著三省一市兜了一大圈。真從(cong) 起點坐到終點的人幾乎不會(hui) 有,但沿途新增的便利顯而易見。這種轉圈走的線路安排,更像是地鐵的邏輯。
去年此時,蘇州地鐵11號線開通,與(yu) 上海地鐵11號線在花橋站相連。地鐵自誕生起,就被定義(yi) 為(wei) 城市內(nei) 部的、家門口的交通工具。兩(liang) 個(ge) 城市間通了地鐵,標誌著“同城化”邁進一大步。
對上海地鐵11號線來說,這一幕,其實是故事的續集。多年前,它從(cong) 上海市中心直接伸展到了江蘇昆山,成為(wei) 跨省地鐵第一線。現在,兩(liang) 個(ge) 11號線連通後,您可以從(cong) 陽澄湖邊拎上一筐螃蟹,一路坐著地鐵,到上海人民廣場出站了。
最早的地鐵同城化故事發生在珠三角。十多年前,廣州把地鐵修到了佛山市中心。從(cong) 此,廣佛同城化一直在全國領先。而今,在蘇滬地鐵連通一年後,珠三角那邊又往前走了一大步——5月底,廣州、佛山、肇慶、東(dong) 莞、惠州之間“四線貫通”,“灣區大號地鐵”來了。
這不是兩(liang) 個(ge) 城市間,而是“一大片”城市間的地鐵式連通。最大難點,其實不在技術上,而在於(yu) ——高鐵和地鐵的投資經營主體(ti) 不同,“連接”的本質,是各主體(ti) 間充分協調,體(ti) 製機製變革取得新突破。
軌道上的“連接”有形有感。但這還不是最具難度的“連接”。在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規劃體(ti) 係、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鏈條、環境保護、司法協作、市場監管、公平競爭(zheng) 、標準互認、能源保障等等,跨省“連接”都相當複雜,事關(guan) 理念、機製、利益與(yu) 習(xi) 慣,既要靠政府推動,更要靠市場形成。
這是一次對長三角“由表及裏”的重塑。
“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項一項往前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提出要求。三省一市“日拱一卒”,從(cong) “我是誰”到“我是你的誰”,再到“我們(men) 是誰”,重新定義(yi) 著彼此的關(guan) 聯。“‘長三角’是我們(men) 共同的名字”——在前些天召開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hui) 期間,這句話給人印象深刻。
再看東(dong) 北。嫩江上,半年前新添了一座大橋。
橋這邊,是吉林白城的大安市。橋那邊,是黑龍江大慶的肇源縣。多少年來,兩(liang) 岸居民同飲嫩江水、同吃嫩江魚,見個(ge) 麵卻不太容易,夏天坐輪渡,冬天走冰麵。如今,一座橋連接了彼此,周邊區域的交通被盤活,合作被激發,政策與(yu) 機製對接提速。當南方遊客湧入哈爾濱,不少哈爾濱人正開車奔大安,去江邊吃魚。
這個(ge) 夏天,“吉南遼北蒙東(dong) 六市一體(ti) 化高質量協同發展”已步入第三年。吉林南部的四平、遼源、通化,遼寧北部的撫順、鐵嶺,內(nei) 蒙古東(dong) 部的通遼,六個(ge) 地級市,過去相對落後,今天正嚐試打破省界市界,努力“抱團兒(er) ”發展。
六市的“連接”,對標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硬聯通”與(yu) “軟聯通”一起上,包括“產(chan) 業(ye) 共興(xing) 、項目共謀、政策共爭(zheng) 、基礎設施共建、資源共進、市場共享、平台共建”。“共”是靈魂,“協同發展”是使命。
再看大西南。“進一扇門,辦兩(liang) 省事”。
上周,川渝高竹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落成,新區的企業(ye) 、百姓可來“一站通辦”。三年多前,川渝攜手,在四川廣安與(yu) 重慶渝北的毗鄰處,建立了跨兩(liang) 省四鎮的川渝高竹新區。此“連接”,直接站到了全麵深化改革的最前沿——這是全國首個(ge) 跨省域、實體(ti) 化運行的新區,正探索經濟區與(yu) 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省與(yu) 省的“連接”,在實踐中非常具體(ti) ——兩(liang) 省市稅費政策實質性差異有118項,目前已統一了67項;四川多水電,重慶多火電,涉電政策各異,如今,已統一了跨省差異40項,實現服務一體(ti) 化;跨省金融服務、醫保、社保、交管、職稱互認等,都在“連接”中逐步成為(wei) “一體(ti) ”。
“連接”的好處顯而易見,更難處還在後邊。川渝高竹新區的探索,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國家戰略,多了一個(ge) 探索“尖兵”。
大江南北忙“連接”,體(ti) 現出高質量發展對於(yu) “堅持係統觀念”的要求,全麵深化改革對於(yu) “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的要求,正越來越高。
“連接”之事都不易。最難在人,最大動力在人,最受益的是人,最生動故事也在人。
“連接”之事不怕難。難點就是潛力點、突破點。
(文丨總台特約評論員 楊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