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9日從(cong) 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獲悉,食用菌品種銀耳在拉薩首次試種成功,填補了西藏銀耳種植的技術空白。
圖為(wei) 該蔬菜研究所種植的食用菌銀耳。澤塔雍措攝
為(wei) 貫徹落實好西藏居民膳食營養(yang) 健康改善與(yu) 優(you) 化專(zhuan) 項工作,豐(feng) 富西藏本地食用菌品種、進一步改善本地居民膳食營養(yang) 結構,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課題組積極引進食用菌品種銀耳,在拉薩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開展工廠化試種。
“由於(yu) 西藏獨特的氣候環境以及高海拔等因素,無形中增加了種植難度與(yu) 推廣條件。”西藏自治區農(nong) 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課題組副研究員張君麗(li) 說,高海拔地區,菌絲(si) 生長較內(nei) 地緩慢,培育時間較內(nei) 地長一些,需要120天左右。銀耳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酸堿度、營養(yang) 等條件。銀耳最適的生長溫度是22℃~25℃,濕度控製在90%左右。高原光照強,氣候幹燥,溫度濕度難以控製,不利於(yu) 銀耳子實體(ti) 的分化,通過人為(wei) 設施調控,在適宜的溫濕度光照條件下,利於(yu) 銀耳正常出耳。
圖為(wei) 該蔬菜研究所種植的食用菌銀耳。澤塔雍措攝
張君麗(li) 說:“食用菌課題組科研人員經過不斷探索與(yu) 技術試驗,第一批銀耳成功出菇,為(wei) 推動規模化生產(chan) 打下了基礎。”
近年來,該蔬菜研究所食用菌課題組圍繞西藏食用菌種業(ye) 發展,不斷加強科研投入力度,推動食用菌種業(ye) 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的深度融合,培育出了金針菇、杏鮑菇、黑木耳、靈芝、白靈菇等20餘(yu) 種食用菌,促進科研成果快速轉移轉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