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央廣時評·法治網事②】普法“搬”上網 接地氣才能聚人氣

發布時間: 2024-06-20 23:15:00 來源: 央廣網

  編者按:今年,我國迎來全功能接入互聯網30周年。回首中國互聯網走過的30年,既是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的30年,也是網絡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的30年。今年6月,中央網信辦網絡法治局發布《中國網絡法治三十年》白皮書(shu) 。結合白皮書(shu) 內(nei) 容,央廣網策劃推出係列評論文章《央廣時評·法治網事》,與(yu) 您共同梳理總結30年來我國網絡法治建設的成果和經驗。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成為(wei) 人們(men) 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普法工作也與(yu) 時俱進,將普法內(nei) 容以網絡為(wei) 載體(ti) 進行傳(chuan) 播,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讓更多人隨時隨地接觸到法律知識,了解各項最新政策法規、司法解釋、典型案例等,提高著法律知識的傳(chuan) 播效率,也擴大了普法覆蓋麵和影響力。

  普法“搬”上網,不僅(jin) 是普法形式的創新,更是普法理念的革新,這一舉(ju) 措的背後,是對普法工作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群眾(zhong) 的期待與(yu) 追求。網絡普法提供了雙向交流的平台,通過郵件、留言板等,人們(men) 可以積極參與(yu) 討論、反饋意見,使得原先單向的法治宣傳(chuan) ,變為(wei) 雙向的傳(chuan) 播互動,更有助於(yu) 普法工作者及時了解群眾(zhong) 的真實想法,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宣傳(chuan) 策略,進一步實現精準宣傳(chuan) 。

  同時,在網絡技術的加持下,網絡普法的形式更多樣化,各地以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直播、微短劇等多種形式的立體(ti) 綜合宣傳(chuan) 。專(zhuan) 業(ye) 化的“法言法語”轉化為(wei) 通俗易懂的“網言網語”,活化宣傳(chuan) 貼近群眾(zhong) ,使普法內(nei) 容更加生動、有趣、靈活,讓法律知識更直觀地呈現在群眾(zhong) 麵前,增強受眾(zhong) 的關(guan) 注與(yu) 興(xing) 趣,也使得普法宣傳(chuan) 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有了更大程度的提升。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各網絡平台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創作出大量優(you) 秀網絡普法產(chan) 品,普及宣傳(chuan) 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解答網絡傳(chuan) 播不良信息、侵害個(ge) 人信息權益、電信網絡詐騙等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問題,發布網絡法治典型案事例等,收效良好。“2022全國互聯網法律法規知識雲(yun) 大賽”吸引超220萬(wan) 人報名參賽,競賽訪問量逾1.64億(yi) ;全國建立以普法為(wei) 主要任務的微博、微信公眾(zhong) 號、客戶端、視頻號等超過3萬(wan) 個(ge) ;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注冊(ce) 學校超過21萬(wan) 所,用戶數1.78億(yi) ……人們(men) 的參與(yu) 感、體(ti) 驗感、獲得感不斷增強,法律意識持續提升。

  網絡普法在網絡時代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各地各部門要善於(yu) 靈活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用更加開放和創新的思維去探索普法教育的新路徑,創作富有吸引力的普法內(nei) 容,讓網絡流量變成法律知識的傳(chuan) 播工具,共同提升全社會(hui) 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yang) ,以期達到更好的普法效果,為(wei) 建設法治社會(hui) 貢獻力量。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