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村就能收寄快遞,是老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近日,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石榴雲(yun) /新疆日報等多家媒體(ti) 發表了喀什快遞進村的報道,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了當地農(nong) 村便捷的現代生活。
喀什地區是新疆建製村總數最多的地區,共有建製村2480個(ge) ,占新疆建製村總數的28.02%,是快遞進村工作任務最重的地區。就是這樣一根“硬骨頭”,如今已實現快遞進村全覆蓋,實屬難得。而喀什成功實踐的最大意義(yi) 就在於(yu) 讓人們(men) 看到了,在地域廣闊的新疆推進快遞進村的“解題之法”。接下來,各地因地製宜用好“喀什經驗”,必定能讓新疆廣袤鄉(xiang) 村全麵實現“快遞自由”。
喀什的每個(ge) 村莊彼此相距遠、快遞量不均衡,這導致快遞進村運輸成本高,這一問題在新疆其他地方同樣存在,是推進快遞進村必須攻克的難點,因此,“喀什經驗”在新疆具有普遍適用性。
近年來,自治區高度重視推進快遞進村工作,然而由於(yu) 新疆農(nong) 村點多、麵廣、運距遠等原因,很多快遞至今仍未打通進村“最後一公裏”,不少包裹都堵在了鄉(xiang) 鎮,因此,網購的群眾(zhong) 不得不跑幾十公裏去鄉(xiang) 鎮取快遞,這在很大程度上抑製了農(nong) 牧民的網購熱情。
讓農(nong) 村全麵實現“快遞自由”,作用不可小覷。據統計,我國每天約4億(yi) 件快遞包裹被攬收,其中1億(yi) 多件在農(nong) 村地區流動。如果廣大農(nong) 村都能實現“快遞自由”,農(nong) 牧民“買(mai) 買(mai) 買(mai) ”的熱情必將更足。就以快遞進村全覆蓋的喀什為(wei) 例,據報道,最初該地區莎車縣496個(ge) 行政村的鄉(xiang) 村包裹日均隻有數百件,如今日均已經能有9000件了。不僅(jin) 如此,快遞進村的“最後一公裏”也是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的“最初一公裏”,隨著這一公裏的打通,更多農(nong) 村會(hui) 被編織進現代快遞物流網絡之中,如此,農(nong) 產(chan) 品進城的“毛細血管”也將更暢通,對於(yu)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農(nong) 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據報道,一個(ge) 快遞從(cong) 浙江義(yi) 烏(wu) 發貨,義(yi) 烏(wu) 距離新疆烏(wu) 魯木齊約4000公裏,烏(wu) 魯木齊距離喀什地區的農(nong) 村大都上千公裏,跨越5000多公裏的距離,快遞還能包郵,這背後的經驗值得借鑒。
喀什的成功,離不開政府和企業(ye) 的共同努力,離不開不斷完善的農(nong) 村物流基礎設施和阡陌縱橫的“四好農(nong) 村路”的支撐,也離不開近年來當地創新思路、圍繞降低運輸成本采取的多項有效措施,比如,采取集拚集運模式,整合運輸、分揀、投遞等環節的資源,通過提高快件處理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對快遞量大的村莊形成“村包”,從(cong) 集運倉(cang) 直接運輸至村裏,免去到烏(wu) 魯木齊再分揀、打包的環節,以節省時間、降低成本……現在,因為(wei) 快遞能送到村裏,村民們(men) 都願意從(cong) 網上買(mai) 東(dong) 西。
結合實際把快遞進村的“喀什經驗”用好,讓更多農(nong) 民盡早享受現代生活便利,讓城鄉(xiang) 之間經濟循環更加通暢,必將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增活力、添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