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大山,穿密林,走泥窪,近20公裏的山路,從(cong) 鎮裏去一趟柏源村確實不容易。”最近,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黨(dang) 委組織委員鄭榕索性住在了柏源小學校舍裏,一門心思放在了柏源村的防汛上。
整整兩(liang) 天的大雨,讓三麵環山的柏源村經受了不小的考驗:山洪順溪而來,去年由撂荒地複耕而來的千畝(mu) 梯田,有近300畝(mu) 遭受水淹,其中20多畝(mu) 的秧苗被完全衝(chong) 走。“清淤泥、扶秧苗、修田埂,都得抓緊幹!”鄭榕盤算著。
“蘇書(shu) 記,雨停了,天也亮了,咱們(men) 一起去清淤疏田吧。”天氣放晴,6月20日早上不到6點,鄭榕穿上雨靴,扛起鋤頭,來到了梯田邊,一通電話打給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蘇禮忠。
“來了!來了!”值班一夜的蘇禮忠,褲腿上還帶著昨晚巡村沾上的泥巴。蘇禮忠帶著黨(dang) 員幹部站上了田埂,看著眼前的千畝(mu) 梯田裏一個(ge) 月前剛插下的秧苗倒伏不少,滿眼心疼。“咋辦?聽咱黨(dang) 組織的!”
2022年,柏源村與(yu) 鄰近的上圪、岑洋兩(liang) 村聯合,片區內(nei) 資源共享、統籌發展。兩(liang) 年時間裏,昔日土地撂荒、人口外流的柏源村變了模樣——黨(dang) 員隊伍進行了統一培訓教育,支部領辦建立了“福源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憑勞作賺酬;支部牽頭開展創新活動……柏源村的千畝(mu) 梯田重新修整,田園風光吸引遊客紛至遝來。
眼下,如何進一步做好防汛、盡快恢複生產(chan) ?
“通知在外的黨(dang) 員、村幹部,迅速回村參與(yu) 重建;通知上圪、岑洋兩(liang) 村黨(dang) 支部,有餘(yu) 力的情況下派人增援柏源村;聯係縣農(nong) 業(ye) 部門和鎮裏,請求派農(nong) 技專(zhuan) 家指導……”鄭榕說完計劃,蘇禮忠開始聯係各方麵,村幹部們(men) 拿起鋤頭忙活起來。
日頭高懸,一陣陣摩托轟鳴聲由遠及近,黨(dang) 員蘇林輝帶著近20名在外務工的村民出現在村口,“鄭書(shu) 記,我們(men) 早上就出發啦,路不好走,現在才到,沒耽誤事吧?”蘇林輝問道。鄭榕則回道:“來了就好!幹活兒(er) 給勁就行!”
“那可不,這都是我們(men) 合作社的成果,也是咱每家每戶的寶!”年輕黨(dang) 員柯其俊入黨(dang) 不久,家裏十幾畝(mu) 地都入了合作社的股,他父親(qin) 還在合作社勞作,去年底工資加分紅有近5萬(wan) 元。說話間,隔壁兩(liang) 村的增援人手到達,也加入了清淤。
李關(guan) 發手腳並用,爬上了山坡上的地,“我還擔心你們(men) 村地勢低、汛情重,農(nong) 田恢複有點難,現在看來進展很快嘛!”李關(guan) 發是福建省現代農(nong) 業(ye) 蔬菜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屏南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平日裏沒少來村裏指導稻田耕作,接到鎮黨(dang) 委的通知後,馬不停蹄趕到了柏源村。
天色漸暗,柏源村田間的秧苗倒伏已經基本處理完畢。“片區黨(dang) 委和下沉幹部會(hui) 繼續加快清淤,同時加固溪堤加強防汛,盡快幫助大家恢複生產(chan) 。”蘇禮忠開始安排人手重修灌溉渠,“水渠有一公裏被衝(chong) 毀,得盡快安排村裏黨(dang) 員清淤、請泥瓦匠修複水渠,爭(zheng) 取一周內(nei) 修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