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擁有2500餘(yu) 年曆史的中國大運河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10年來,大運河串珠成鏈,成為(wei) 中國大地上一條閃亮的生態景觀帶、文旅資源帶和文化創意長廊。圍繞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包括江蘇在內(nei) 的大運河沿線省份華章不斷,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城市答卷。
腦洞大開的年輕網友們(men) 在社交平台上是如何打開“大運河”的呢?有人說,它在全世界的運河中規模最大,長度最長,開鑿最早的,如今依然在用實力證明自己“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它是沿岸百姓每天跑步騎行休閑的好去處,生活裏是真的離不了一天;有人說,它靠實力和長江黃河稱兄道弟,與(yu) 五大水係把酒言歡;還有人說,北京烤鴨、淮揚風味,都乘過它肩上的舟楫,沿岸城市不斷上新的博物館、市民公園、文創園區、非遺體(ti) 驗區等,更是把它的故事串成了線……
打卡、休閑、學習(xi) 、社交、體(ti) 驗、購物……是網友們(men) 評論裏可以捕捉到的高頻關(guan) 鍵詞,由此可見,人們(men) 對運河的依賴和需求變得越來越多樣和時尚,流淌千年的大運河依然正青春。
790公裏的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擁有大運河全線最長的通航裏程、最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最廣闊的覆蓋地域。水脈連著文脈,文氣與(yu) 人氣交融。十年間,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持續進行綜合整治與(yu) 保護開發,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同時加強對大運河曆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轉化和呈現,一個(ge) 個(ge) 運河文化新地標拔地而起,更多非遺被看見,文旅融合新業(ye) 態加速發展的同時也一片欣欣向榮。
漫步大運河江蘇段,隨處可見水清,岸綠,人們(men) 樂(le) 享其中。運河上,白鷺和野鴨時起時落,貨輪、遊船往來不息;岸邊,綠柳拂堤,芳草如茵,市民遊客悠然踱步,古鎮曆史文化街區熙熙攘攘,洋溢著濃鬱的煙火氣、市井氣和文化氣息。
蘇州以水為(wei) 紐帶,串聯蘇州古城、12個(ge) 江南水鄉(xiang) 古鎮和6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新實施蘇州“運河十景”建設,打造了水陸盤門、平望·四河匯集等一批文化地標;宿遷聚焦大運河的文化傳(chuan) 承、景觀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IP打造,持續提升城市文化底蘊;無錫依托大運河世界遺產(chan) 要素清名橋曆史文化街區,創新文商旅融合發展……
而作為(wei) 大運河原點城市的揚州,更是呈現出義(yi) 不容辭的擔當精神,不僅(jin) 牽頭沿線35座城市一起申遺,更是在成功後率先公布實施政府規章《大運河揚州段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辦法》,編製完成《揚州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總體(ti) 策劃》,以文旅融合發展為(wei) 方向,多層麵、多角度對運河遺產(chan) 資源進行保護利用。在中辦、國辦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規劃綱要》中,揚州更是成為(wei) 全國唯一全域劃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規劃核心區的地級市。
至此,曆史的滄桑厚重和現代的蓬勃活力在揚州交織互映,航運轉型、沿河名城名鎮修複、生態保護、文旅融合等齊頭並進,滿目錦繡,處處精彩,使得揚州躋身一流“網紅城市”,不止“煙花三月下揚州”,而是全年旅遊旺季無休。
千年運河緩緩流淌,滋養(yang) 著悠長文脈,也將日子過成了詩。對遊客網友來說,如果要給揚州加一個(ge) 前綴,那大多是一個(ge) “慢”字。一街一策、一片一方,揚州在古城保護更新中秉承“量體(ti) 裁衣”方針,走的是各美其美的“煥新”路徑。老城東(dong) 關(guan) 街熱鬧非凡,彷佛回溯到盛唐時期,彼時這裏是揚州城水陸交通的碼頭,商賈往來,帆檣雲(yun) 集。如今,這條曆史街區通過整治更新,延續了傳(chuan) 統的街巷脈絡、空間格局與(yu) 建築特色,逸圃、汪氏小苑等一批文保建築的保護等級相繼升格,吸引多項非遺項目和一批老字號進駐,並揉雜進年輕人喜愛的商業(ye) 形態,既修繕了曆史老街的“麵子”,又保留了文化積澱的“裏子”。再走進仁豐(feng) 裏街區,這裏仍保留著隋唐時期的街巷肌理,鋦瓷工藝、雕版印刷、通草花製作等傳(chuan) 統文化在這裏展現新活力,原居民也樂(le) 於(yu) 在這裏繼續紮根。
站在大運河申遺十周年這個(ge) 新的曆史起點,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已經著手備考下一個(ge) 十年,在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等建設上持續加碼,繼續深入挖掘大運河的豐(feng) 富文化內(nei) 涵,講好大運河故事,引領文旅消費的新需求新趨勢,讓更多人共享大運河保護傳(chuan) 承成果,讓文化遺存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而這些就是大運河川流不息、澎湃鮮活的原動力,未來仍將櫛風沐雨,繼續精彩蝶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