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上月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chan) 品加征關(guan) 稅。美國白宮稱,這一舉(ju) 措旨在保護美國企業(ye) 和工人,並將支持美國正在進行曆史性投資的國內(nei) 部門。然而不少專(zhuan) 家指出,美方此舉(ju) 出於(yu) 政治目的,濫用貿易保護主義(yi) 措施將嚴(yan) 重影響美國汽車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給消費者帶來嚴(yan) 重負麵影響,也將損害世界經濟綠色轉型。海外輿論也普遍認為(wei) ,保護主義(yi) 的“回旋鏢”必將傷(shang) 及美國自身。
美國彭博社發文指出,美國政府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chan) 品加征關(guan) 稅,其結果除了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還給美國企業(ye) 獲得低成本的清潔技術製造障礙,與(yu) 美國此前的減排努力背道而馳,推遲了對美國及全球而言殊為(wei) 關(guan) 鍵的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彭博社指出,貿易保護主義(yi) 隻會(hui) 維持美國國內(nei) 高於(yu) 市場價(jia) 格的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損害美國企業(ye) 競爭(zheng) 力,削弱創新動力。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ya) 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5月31日在全球化智庫發表演講時表示,抵製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是在錯誤時間做的錯誤決(jue) 定。美國政府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美國普通民眾(zhong) 的生活成本,這是“政治荼毒貿易的一大例證”。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稱:“我認為(wei) 這是美國選舉(ju) 年由政治驅動的巨大戰略錯誤,對中國這樣一個(ge) 在生產(chan) 零碳新能源產(chan) 品方麵具有比較優(you) 勢的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yi) 立場,在我看來,這可能是一個(ge) 曆史性的錯誤。零碳替代能源產(chan) 品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世界所迫切需要的,這恰恰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事。”
羅奇本月早些時候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美國指責中國新能源“產(chan) 能過剩”是誇大其詞。
斯蒂芬·羅奇稱:“說中國“產(chan) 能過剩”完全是誇大其詞,當談到綠色科技產(chan) 品時,當今世界正麵臨(lin) 氣候變化的巨大挑戰,並不存在所謂“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我們(men) 需要調動一切產(chan) 能來促進從(cong) 碳排放轉向替代能源,如果美國國內(nei) 沒有這樣的產(chan) 能,那我們(men) 應該感到羞恥。”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6月10日發文稱,當一個(ge) 國家保護某些行業(ye) 時,在富裕國家,“贏家”是受惠的行業(ye) ,現在集中在低碳和高科技領域以及這些行業(ye) 的工人,“輸家”是消費者和企業(ye) ,他們(men) 要為(wei) 當地生產(chan) 的商品支付更高的價(jia) 格,花費更多。文章舉(ju) 例稱,就電動汽車而言,比亞(ya) 迪“海鷗”在中國的售價(jia) 約為(wei) 一萬(wan) 美元,而美國消費者購買(mai) 一輛電動汽車的價(jia) 格可能是這個(ge) 數字的三倍。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6月12日發表評論文章稱,加征關(guan) 稅是糟糕的政策,但卻是政治好把戲。我們(men) 可能有充分的理由想要幹預經濟,但保護主義(yi) 政策不是什麽(me) 好辦法。
美國前財政部長顧問史蒂文·拉特納近期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說,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chan) 品加征關(guan) 稅,主要目的是為(wei) 討好選民,而不是出於(yu) 經濟考量。由於(yu) 美國民眾(zhong) 對經濟狀況不滿意,政客需要找“替罪羊”。他指出,曆史上被宣傳(chuan) 為(wei) 保護工人、農(nong) 民利益的加征關(guan) 稅等保護主義(yi) 手段往往會(hui) 引發全球保護主義(yi) 浪潮,加劇經濟蕭條局麵,重挫全球貿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