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wu) 蘭(lan) 浩特6月24日電 題:走進內(nei) 蒙古自治區誕生地: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中新網記者 烏(wu) 婭娜 楊程晨
“各位代表一路辛苦了,裏麵請。”走進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興(xing) 安盟烏(wu) 蘭(lan) 浩特市罕山腳下、洮兒(er) 河畔的一座莊重古樸的二層小樓,跟隨講解員的實景介紹,中新網記者以“參會(hui) 代表”的身份穿越到77年前。
“五一會(hui) 址”4個(ge) 金色大字在小樓的青磚牆上熠熠生輝,見證了一個(ge) 重要曆史時刻:1947年5月1日,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這也標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第一個(ge) 省級民族自治區的誕生。
圖為(wei) “五一會(hui) 址”舊址。畢力格 攝
一段時長8分鍾的黑白影片記錄了當時大會(hui) 的盛況。視頻中,來自內(nei) 蒙古地區部分盟市的農(nong) 牧民代表、婦女代表等參會(hui) 人員,趕著馬車、騎著駱駝,帶著帳篷和幹糧,穿越遼闊的草原和沙漠,從(cong) 四麵八方匯聚而來。他們(men) 帶著對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新生活的期盼,投下莊嚴(yan) 一票。
今年94歲的烏(wu) 力吉圖曾是當時的警衛團戰士,與(yu) 戰友們(men) 共同保衛“五一大會(hui) ”召開。“那天街上鑼鼓喧天,到處都在扭秧歌、貼標語,會(hui) 場裏掌聲熱烈,各族群眾(zhong) 都在呼喊著‘毛主席萬(wan) 歲’‘共產(chan) 黨(dang) 萬(wan) 歲’‘各民族大團結萬(wan) 歲’,每個(ge) 人都興(xing) 高采烈。”烏(wu) 力吉圖回憶說。
從(cong) 此,草原人民迎來了吉祥的好日子。
1947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內(nei) 蒙古工作委員會(hui) 在王爺廟街成立,烏(wu) 蘭(lan) 夫任書(shu) 記。該委員會(hui) 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地區性工作組織,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內(nei) 蒙古地區統一的領導機關(guan) 正式確立。當年11月底,中共內(nei) 蒙古工作委員會(hui) 和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決(jue) 定將王爺廟街升格為(wei) 市,改名為(wei) 烏(wu) 蘭(lan) 浩特市,蒙古語譯為(wei) “紅城”。
走進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內(nei) 蒙古工作委員會(hui) 辦公舊址(以下簡稱“舊址”),二樓保留著烏(wu) 蘭(lan) 夫與(yu) 夫人及其子女生活過的樸素場景,一些烏(wu) 蘭(lan) 夫手寫(xie) 的文件上,落款是其曾用名“雲(yun) 澤”,展示櫃裏保留著他曾使用過的《康熙字典》。在這裏,烏(wu) 蘭(lan) 夫主持了內(nei) 蒙古的建黨(dang) 、建軍(jun) 、建政工作。
圖為(wei) 烏(wu) 蘭(lan) 夫辦公室及生活場景。中新網記者 楊程晨 攝
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副館長方巍對中新網記者說:“中共內(nei) 蒙古工作委員會(hui) 在這裏培養(yang) 了一大批各領域人才、幹部,內(nei) 蒙古局勢在當時保持穩定以及後來各領域的發展,都是在中共內(nei) 蒙古工作委員會(hui) 的領導下推動起來的。”
近年來,每逢假期都會(hui) 有不少青少年研學活動在舊址舉(ju) 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好比係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方巍說,舊址會(hui) 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宣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讓小朋友在紅色舊址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
烏(wu) 蘭(lan) 浩特市合展小學的學生曲奕涵在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擔任小小講解員已經兩(liang) 年了,她和她的同學們(men) 向每一位前來參觀的遊客聲情並茂地講述一個(ge) 個(ge) 發生在內(nei) 蒙古的紅色故事。
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全程反映和再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的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區域自治曆史進程的紀念性展館。這裏的1392件館藏藏品,印刻了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圖為(wei) 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內(nei) 的雕塑作品。中新網記者 烏(wu) 婭娜 攝
近年來,興(xing) 安盟深入挖掘並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積極策劃並開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係列活動,旨在通過親(qin) 身體(ti) 驗和感知,加深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認同和歸屬感。
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館長趙曉偉(wei) 表示:“我們(men) 將繼續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成為(wei) 推動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力量。”
曲奕涵說:“我非常喜歡講解員這份工作,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chuan) ,讓更多人知道紅色曆史,了解革命先輩們(men) 的英雄事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