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延安:“紅”與“綠”交相輝映

發布時間: 2024-06-25 22:43:00 來源: 光明網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延安是一座充滿理想與(yu) 力量的城市。在這裏,革命先輩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在黃土高坡上譜寫(xie) 了一曲曲革命浪漫主義(yi) 的頌歌;延安是讓很多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幾回回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詩句至今令人動容。6月24日,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陝西采訪團來到延安。一路上放眼望去,滿目蔥蘢,公路兩(liang) 旁的黃土高坡被翠綠的林木覆蓋,顯出勃勃生機,記憶中那個(ge) 黃土裸露、貧窮蒼涼的延安早已舊貌換新顏。

  “花籃的花兒(er) 香,聽我們(men) 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來到寶塔區南泥灣鎮,歌曲《南泥灣》優(you) 美的旋律仿佛飄蕩在耳畔,這首歌也唱出了南泥灣與(yu) 紅色曆史的不解情緣。如今,紅色的印記在南泥灣依然隨處可見。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延安:“紅”與(yu) “綠”交相輝映

  “我們(men) 這裏有很多紅色景點,比如說延安炮兵學院、紅樓幹休所舊址……”。在延安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南泥灣鎮桃寶峪村第一書(shu) 記王林向記者細數了附近的紅色景點。但是,南泥灣的紅色旅遊業(ye) 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南泥灣是革命老區,紅色旅遊一直是發展的重點項目,但是以前這裏生態環境不太好,到處雜草叢(cong) 生,土地裸露比較多。雖然也有遊客,但都是零零散散的。”王林介紹。

  為(wei) 了改善生態環境,寶塔區實施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試點。據南泥灣開發區管理委員會(hui) 項目管理部部長劉崗介紹,該項目選取汾川河上遊流域南泥灣段28.03公裏,通過河道疏浚、岸坡防護、打壩圍欄、水土保持等措施,著力打造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農(nong) 村水係整治示範區、綠色生態與(yu) 紅色文化相結合的旅遊目的地,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和河湖生態環境,實現水常有、水長流,同時打造盤龍村、高坊村、陽灣三處特色生態及人文節點,完成主題性人文標識、植被綠化,南泥灣的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如今,南泥灣的植被覆蓋率已達87%,桃寶峪村的旅遊業(ye) 也得到了新發展,給當地農(nong) 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

  寶塔區姚店鎮槐樹圪台村村民沙三女現在是南泥灣濕地公園保潔員,她告訴記者,濕地公園建成前這裏是農(nong) 田,主要種玉米、稻子,由於(yu) 缺水,隻能靠天吃飯,勞作很辛苦,一年收入才5千至6千元。現在在濕地公園作保潔,一月有2300元收入,工作還輕鬆,每天看著好環境,心情很好。

  “我以前在外打工,現在這兒(er) 的環境好了,旅遊業(ye) 發展起來了,我就回來開了飯店,去年一年的收入大概有30萬(wan) 。”桃寶峪村村民馮(feng) 延東(dong) 告訴記者。

  “生態環境保護和紅色旅遊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現在到南泥灣旅遊,看完紅色景點還能在青山綠水中休閑看景,老人很願意來這裏,父母也願意帶著孩子來這裏。”王林說。

  既能看“紅”,又能賞“綠”是南泥灣旅遊的亮點,也是紅色的曆史底蘊與(yu) 新時代綠色發展成就交相輝映的美麗(li) 風景。而在延安另一個(ge) 革命老區安塞區,記者感受到了“紅”與(yu) “綠”的另一種交融。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延安:“紅”與(yu) “綠”交相輝映

  走進安塞區的南溝村,記者首先看到了一個(ge) 高約20米,壩頂寬15米,長98米的淤地壩。“這個(ge) 淤地壩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建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下雨的時候攔截上遊的泥沙,避免泥沙進入黃河,堤壩池裏可以蓄水,淤積下來的泥土非常肥沃,可以用來耕種。”安塞區水土保持工作隊副隊長劉濤介紹。

  據悉,安塞區累計建成淤地(攔沙)壩713座,其中骨幹壩150座,中型壩333座,小型壩230座,形成了馬家溝、康李、康岔、馬圈則4條壩係,總控製流域麵積約1022平方公裏,總攔泥沙庫容約2.26億(yi) 立方米,淤積成壩地1.8萬(wan) 畝(mu) 。

  修建淤地壩是安塞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舉(ju) 措之一。近年來,多項與(yu) 水土保持相關(guan) 的工作也在區內(nei) 有聲有色地開展。“以前我們(men) 主要是打壩攔沙,現在我們(men) 的工作還包括種樹、種草、發展經濟林等等。最關(guan) 鍵的是,水土保持工作要讓農(nong) 民看得見收益。”劉濤說。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延安:“紅”與(yu) “綠”交相輝映

  據介紹,從(cong) 2015年起,南溝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開始建設,開發公司承包了南溝村附近的山地進行大規模植樹,農(nong) 民可以將自己的地租給開發公司,同時參與(yu) 植樹工作,獲得兩(liang) 份收入。此外,蘋果、櫻桃等經濟林的發展,既有利於(yu) 水土保持,又能為(wei) 農(nong) 民帶來收益。由此,水土保持帶來的綠色轉化為(wei) 當地人生活中的紅利。“紅”與(yu) “綠”再次完成相交。

  在南溝村的一座蘋果園中,記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被“綠”滋養(yang) 的“紅”帶來的喜悅。“每到豐(feng) 收的時候,樹上的蘋果就像一個(ge) 個(ge) 紅燈籠。蘋果樹灌溉用的就是淤地壩的水。我們(men) 的集體(ti) 經濟過去是一個(ge) 空殼,收入為(wei) ‘零’,2023年實現了63萬(wan) 元的收益。”談起村裏的發展,南溝村原駐村幹部張光紅顯得十分興(xing) 奮。

  在南溝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中,蘋果產(chan) 業(ye) 是重要的部分。“南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全村除村民宅基地、老果樹地之外的22500畝(mu) 撂荒地、溝窪地、灘塗地、山林地等閑置低效土地確權,通過合作社入股惠民公司,公司每年給合作社固定分紅35萬(wan) 元,合作社按占股比例給群眾(zhong) 進行分紅。72戶206人以1060畝(mu) 土地入股惠民公司共同建起了矮化密植蘋果示範園,群眾(zhong) 持49%股權,果園收益前一切費用由公司承擔,收益後淨利潤按股份比例進行分紅。”南溝村駐村幹部劉玉介紹。

  此外,南溝村還在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利用新媒體(ti) 開展直播帶貨,全麵推行蘋果樹櫻桃樹認養(yang) ,建設村級光伏電站,引進企業(ye) 發展經濟,讓南溝村集體(ti) 經濟和村民收入實現連年增收。

  水土保持帶來的綠色成果在未來會(hui) 給南溝村帶來更多的紅利……

    (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閆槿 訾謙 孫晶晶 李潔)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