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2月27日,本報與(yu)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hui) 聯合舉(ju) 辦“我和中國的故事”征文活動的消息發布後,我們(men) 收到了大量外國友人的來稿,分享他們(men) 的在華經曆或與(yu) 中國朋友之間的交流交往故事。
從(cong) 今日起,本報開設“我和中國的故事”專(zhuan) 欄,刊發來稿中的佳作,與(yu) 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各國朋友與(yu) 中國人民友好交流交往的故事。
我與(yu) 飛虎隊的緣分始於(yu) 上世紀80年代。那時,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吸引了大批外國遊客,翻譯需求持續增加。當時我很年輕,又有一定的中文基礎,就做起了赴華旅遊美國人的陪同翻譯工作。
之後的許多年裏,我陪同過很多飛虎隊老兵回訪中國,一起重走他們(men) 曾經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與(yu) 老兵同行,朝夕相處,聆聽他們(men) 無私勇敢卻又鮮為(wei) 人知的戰鬥經曆。我被他們(men) 的故事深深感動,開始收集相關(guan) 史料進行研究,希望飛虎隊精神能夠在美中兩(liang) 國人民之間代代傳(chuan) 承,厚植兩(liang) 國民間友好的曆史根基。
為(wei) 更好地進行研究,我從(cong) 2002年開始籌建美國飛虎隊曆史委員會(hui) ,成員主要包括飛虎隊老兵及其親(qin) 友和讚助者。自2007年正式成立至今,我們(men) 協助建設了位於(yu) 廣西桂林的美國飛虎隊桂林遺址公園,並向公園捐贈近3000件曆史文物,其中包括一架C—47運輸機。二戰期間,飛虎隊冒險開辟向中國運送急需物資的駝峰航線,1000多名美中機組人員犧牲在這條危險的航線上,C—47運輸機是當時他們(men) 駕駛的主力機型。
2015年,我們(men) 在澳大利亞(ya) 發現了這架還處於(yu) 可飛行狀態的C—47運輸機,進行翻新改造後,組織了重飛駝峰航線活動。我們(men) 邀請5名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ya) 、平均年齡高達71.8歲的飛虎隊老兵,駕駛著這架機齡72歲的“老爺機”,於(yu) 2016年8月從(cong) 澳大利亞(ya) 起航。90多天的時間裏,他們(men) 飛越6個(ge) 國家,經曆兩(liang) 次引擎更換和一次迫降,在無導航設備支持的情況下,通過人工駕駛飛越喜馬拉雅山脈,最終抵達桂林。當老兵們(men) 步出艙門、踏上中國大地的那一刻,機場傳(chuan) 來陣陣掌聲,在場的人無不熱血沸騰!
自2003年至今,我已經組織由飛虎隊老兵及其家屬、親(qin) 朋好友、飛虎隊曆史愛好者等組成的20多個(ge) 代表團訪問中國。數度訪華,諸多感受,飛虎隊老兵與(yu) 中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友誼已深深鐫刻在我心中,讓我傳(chuan) 承飛虎隊精神的信念更加堅定。
這些年來,我對一段訪華故事始終記憶猶新。那是2004年3月,我隨飛虎隊老兵及其親(qin) 朋好友一行32人來到中國。經曆了10多個(ge) 小時的飛行,已經耄耋之年的飛虎隊老兵們(men) 絲(si) 毫不見疲憊,踏上闊別60多年的中國大地,他們(men) 的炯炯目光中透著興(xing) 奮與(yu) 堅毅。
我們(men) 先後訪問了多地。在河北石家莊,老兵們(men) 見到了曾在冀中平原援救過他們(men) 的中國遊擊隊老戰士。他們(men) 蹣跚地朝對方走去,僅(jin) 僅(jin) 幾步的距離,卻跨越了數十年的光陰。他們(men) 緊緊相擁,用力握手,激動的話語如潮水般湧出,道不盡經戰火洗禮的深厚情誼。後來的見麵會(hui) 上,有一名身著中山裝的冀中平原遊擊隊老戰士,向我們(men) 展示了一張他珍藏多年的照片——與(yu) 飛虎隊隊員的合影,並向我們(men) 講述了一段真實的故事。
那是1943年秋末的一天,飛虎隊隊員駕駛的一架飛機被日軍(jun) 擊中,被迫跳傘(san) 逃生的飛行員降落在石家莊近郊,日軍(jun) 則對其進行地毯式搜捕。正在附近執行任務的中國遊擊隊隊員發現後,立即展開緊急援救。由於(yu) 冀中平原地區沒有山林躲藏,遊擊隊隊員帶他到地道藏身,日軍(jun) 的搜捕聲不時從(cong) 地麵傳(chuan) 來。當時和他們(men) 一同躲在地道內(nei) 的,還有一位帶著嬰兒(er) 的婦女。由於(yu) 空氣稀薄,嬰兒(er) 因難以呼吸而止不住地啼哭。為(wei) 了不讓地麵的日軍(jun) 聽到聲響,年輕的母親(qin) 用自己的雙手緊緊捂住嬰兒(er) 的小嘴,直到日軍(jun) 離開。飛虎隊隊員成功得救了,但可愛的寶寶卻因為(wei) 窒息永遠離開了媽媽的懷抱。後來,遊擊隊幾經輾轉護送,終於(yu) 將這位飛行員安全送回大本營駐地。
故事講到此處,全體(ti) 飛虎隊老兵起立默哀、執軍(jun) 禮致敬,中國遊擊隊老兵起立執軍(jun) 禮回敬,雙方緊緊擁抱在一起。見麵會(hui) 結束時,老戰士鄭重委托我們(men) 去尋找這名飛行員,我們(men) 榮幸地承擔起這項光榮的使命。這些年,我們(men) 查閱了大量現存曆史資料,開展飛虎隊隊員及其家屬集會(hui) 和生日聚會(hui) 等慶祝活動,還拜訪了很多與(yu) 這位飛行員年齡相仿的飛虎隊老兵,試圖尋找飛行員的下落,可惜至今仍未能如願。
20年過去了,當年在石家莊聽到的故事仍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我會(hui) 繼續尋找這位飛行員,希望讓老戰友能有再相見的機會(hui) 。於(yu) 我而言,傳(chuan) 承飛虎隊精神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是我的畢生追求。我也將繼續講述飛虎隊的故事,不斷推動兩(liang) 國民心相通,讓兩(liang) 國人民的友誼和情義(yi) 代代相傳(chuan) 。
(作者為(wei) 美國飛虎隊曆史委員會(hui) 副總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