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腳下,張國利家麵積不大,但窗明幾淨,小院一側(ce) 種有果樹、花卉,另一側(ce) 停放著電動汽車、三輪車。院門前旗杆高豎,一麵國旗在山穀中飄揚。
“我們(men) 家現在共有11口人,有漢族、蒙古族、滿族3個(ge) 民族。”張國利的小院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馬鞍山村,家中四世同堂。近日,中新網記者參加“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活動來到馬鞍山村,張國利老人接受了媒體(ti) 采訪。
張國利家是內(nei) 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一個(ge) 典型多民族家庭,家裏的11口人有漢族、蒙古族、滿族3個(ge) 民族。圖為(wei) 張國利的全家福照片。(資料圖)張國利供圖
“正當中的是我母親(qin) 。”指著牆上的全家福照片,他一一介紹家庭成員的民族,“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組成多民族的家庭,都是因為(wei) 緣分。咱們(men) 農(nong) 村過去‘說媳婦’也不刻意分辨民族,介紹人介紹彼此的時候,不會(hui) 過問對方(是什麽(me) 民族)。”
張國利的多民族家庭,是他所居住的馬鞍山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互嵌式”生活的縮影。這個(ge) 村子有420戶,漢、蒙古、滿3個(ge) 民族在此世居。2020年至2022年,該村先後被評為(wei) 市級、自治區級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
近年來,馬鞍山村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線,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為(wei) 契機,發展山葡萄產(chan) 業(ye) 3500畝(mu) 、農(nong) 家樂(le) 16家,成立旅遊公司帶動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9萬(wan) 元。
“現在的生活,跟過去比,是太好了。”張國利夫婦有幾畝(mu) 山葡萄地和雜糧地,加上外出打工所得和村裏其他收入,二老的年收入可達10萬(wan) 多元。
令張國利感受最深的是這些年村內(nei) 環境明顯變好了,特別是村民們(men) 的環保意識發生了大轉變。“過去大家隨意扔垃圾,後來村裏給配備了垃圾箱,還有專(zhuan) 人來回收垃圾。村裏的道路變幹淨了,路況也越來越好,晚上串門不帶手電筒也不用擔心走路被路麵坑窪絆倒。”
離張國利家不遠的馬鞍山林場始建於(yu) 1962年,曾獲頒“全國十佳林場”榮譽稱號。因為(wei) 這方碧綠,喀喇沁旗近年著手發展旅遊業(ye) ,張國利盼望有更多的遊客來到自己的村子,“看看現在的馬鞍山發展成了什麽(me) 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