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 奔跑向“新” 老工業基地再度擦亮“金招牌”

發布時間: 2024-07-01 23:33:00 來源: 央視網

  遼寧沈陽鐵西區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ye) 基地,這裏曾生產(chan) 製造出新中國第一爐鋼水、第一枚國徽、第一台拖拉機、第一台車床,創造了新中國工業(ye) 史上數百個(ge) 第一,是新中國工業(ye) 的一張“名片”。然而,鐵西區有過輝煌,也有過低迷。上世紀末,這裏70%以上的國有企業(ye) 都處於(yu) 停產(chan) 或半停產(chan) 狀態,13萬(wan) 產(chan) 業(ye) 工人下崗。之後,鐵西區奮力突圍,在完成老工業(ye) 基地調整改造後,再度煥發青春,扛起了國家重擔。今年以來,鐵西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175.4億(yi) 元,增長15.5%,在去年同期呈現兩(liang) 位數增長的基礎上,仍保持了高位增長。是什麽(me) 讓老工業(ye) 基地得以振興(xing) ,再度擦亮“新中國工業(ye) ”曾經的這張“名片”?來看記者調研。

  從(cong) 改製到改觀念 “改”出新活力

  走進鐵西區一家裝備製造企業(ye) ,一個(ge) 4個(ge) 月前剛成立的新部門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100多名高技術人才來自不同研究方向和專(zhuan) 業(ye) ,他們(men) 重新組合的目的隻有一個(ge) ,就是集成解決(jue) 客戶的所有難題,這個(ge) 新部門就是企業(ye) 的“解決(jue) 方案中心”。

  這樣一個(ge) 大開間裏,6個(ge) 業(ye) 務科室間像這樣的臨(lin) 時交流探討隨處可見。從(cong) 過去各自閉門研發到現在主動圍繞客戶需求分工協作,大家的工作理念發生了根本轉變。

  董鑫說的改製就是沈鼓集團2020年開始的混合所有製改革。沈鼓集團引入國家先進製造業(ye) 二期基金,實施員工持股,探索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集團班子成員全部辭去市管幹部身份,成為(wei) 職業(ye) 經理人。集團骨幹則需要競聘持股上崗,董鑫通過競聘後成為(wei) 解決(jue) 方案中心負責人。

  混合所有製改革,推動企業(ye) 勞動、人事、分配三項製度實現根本性變革。在沈鼓集團,同一崗位員工根據能力與(yu) 貢獻差異,工資最低檔與(yu) 最高檔差距約8倍。

  在職業(ye) 發展上,有技術、營銷、管理等6大晉升通道,員工考核優(you) 秀並達到任職資格要求,不分年齡和資曆都有發展成為(wei) 資深或首席專(zhuan) 家的機會(hui) 。

  去年沈鼓集團各項指標創曆史新高

  沈鼓集團成立於(yu) 1952年,是我國第一家風機專(zhuan) 業(ye) 製造廠,他們(men) 生產(chan) 的各類壓縮機被稱為(wei) “工業(ye) 心髒”。2023年,沈鼓集團各項指標創曆史新高,與(yu) 混合所有製改革前的2020年相比,利潤總額增長4倍,資產(chan) 負債(zhai) 率下降6個(ge) 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提高30.4%。

  奔跑向“新” 跳出舒適區直麵新需求

  改革不止釋放了老工業(ye) 基地發展的活力,也在推動傳(chuan) 統裝備製造業(ye) 奔跑向“新”。走訪的過程中,在沈鼓集團的生產(chan) 車間,記者看到了一台即將組裝下線的設備——空氣儲(chu) 能壓縮機。它將作為(wei) 核心部件,運往青海格爾木的空氣儲(chu) 能項目。這個(ge) 項目在今年底建成投產(chan) 後,將成為(wei) 世界液態空氣儲(chu) 能領域發電功率第一、儲(chu) 能規模最大的示範項目。

  過去,沈鼓集團生產(chan) 的各類壓縮機機組最大直徑1.8米。進軍(jun) 儲(chu) 能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用於(yu) 電力領域的壓縮機機組直徑長達2米,這給產(chan) 品設計帶來很大挑戰。

  混合所有製改革後,研發團隊主動跳出原有舒適區,去適應新產(chan) 品、適應新用戶的需求。從(cong) 單環節研發到項目製集成,從(cong) 隻關(guan) 注產(chan) 品設計到強調應用場景匹配度、安全性,產(chan) 品研發的理念和流程都發生了轉變。

  揭榜掛帥 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最後一公裏”

  同樣位於(yu) 鐵西區的北方重工被譽為(wei) “新中國重機工業(ye) 搖籃”。走訪中,記者在它的生產(chan) 車間看到一個(ge) 個(ge) 型號不同的盾構機。這台長度超過300米的盾構機組裝完成後將運往甘肅,用於(yu) 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中的引哈濟黨(dang) 項目。北方重工製造的300多台盾構機為(wei) 引調水、公路鐵路、抽水蓄能等工程開拓線路,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可由於(yu) 技術門檻高,零部件“最後一公裏”的國產(chan) 化卻很難突破。如何突破這“最後一公裏”?繼續來看記者調研。

  北方重工提出“卡脖子”技術需求後,由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揭榜掛帥,同時聯合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40多家單位,最終研發出了強度合格的主軸承,做出了我國第一台完全國產(chan) 化的盾構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鐵西區,像北方重工這樣通過揭榜掛帥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的項目不在少數。

  鐵西區從(cong) 2021年到今年滾動實施的29項重大科技攻關(guan) 項目,發榜單位都是鐵西區比較有名的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揭榜單位是來自全國的技術相關(guan) 的科研院所。記者發現,通過政府整合資源,科技對於(yu) 產(chan) 業(ye) 的支撐會(hui) 體(ti) 現得更加具體(ti) ,也更有針對性。

  在有組織創新的基礎上,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的數字化改造也在同步推進。2023年以來,實施技改升級項目146個(ge) 、總投資148億(yi) 元。

(責編: 王智霖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