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周年。五年來,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完善,規則機製“軟聯通”持續發力,三地人員交往和經貿往來越來越暢通。接下來,我們(men) 去認識一位新朋友,他的生活也正隨著大灣區的建設發展而發生著新的變化。
我叫何誌豪,是一名在內(nei) 地創業(ye) 、生活的香港人。現在地鐵很方便,廣州有16條(地鐵)線,而且直接電子支付可以直接進站。今天的行程其實挺趕的,現在要過去跟幾個(ge) 朋友喝早茶,要趕去深圳去談些項目,然後又要重新趕回來廣州參加龍舟訓練。
喝完早茶,我要前往下一個(ge) 目的地深圳。現在去深圳,導航顯示走虎門大橋,也就1個(ge) 小時能到。一天內(nei) 橫跨多個(ge) 大灣區城市的工作生活,對於(yu) 我來說已經習(xi) 以為(wei) 常。工作日我可能會(hui) 在廣州、深圳、澳門、香港來回跑,休息日我可能會(hui) 回到中山的老家。有個(ge) 詞叫“雙城生活”,對於(yu) 我來說更應該叫作“多城生活”。
每次經過虎門大橋或者南沙大橋都覺得風景很好,心情也特別好。我記得,小時候我爸爸從(cong) 香港帶我回廣州回中山,當時從(cong) 香港如果過珠江口的話,隻有虎門大橋一條路。現在過珠江入海口就多了,除了虎門大橋、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國家對路網的建設力度實在太大了,太完善了。
我是學習(xi) 電子商務專(zhuan) 業(ye) 的,08年大學畢業(ye) 之後就決(jue) 定留在廣州創業(ye) 。電子商務這幾年發展很快,內(nei) 地的機遇也很多。現在,我女兒(er) 是在廣州的港澳子弟班上學。當初辦理入學的時候其實很方便,隻要我跟女兒(er) 的兩(liang) 個(ge) 身份證,當天就可以辦理入學。自從(cong) 有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證之後,我們(men) 辦理社保、醫保,還有一些社會(hui) 福利的時候,都可以在網上去辦理。
今天我的工作就完成了,現在已經約了一群朋友體(ti) 驗龍舟活動。我身後這些就是在廣州工作生活的港澳青年。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都被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工作環境、便利的生活所吸引。從(cong) “港澳市民”到“大灣區居民”,跨城生活已經成為(wei) 了不少港澳青年“擁抱”大灣區的方式。
隨著地理隔閡的越來越弱化,我覺得,大灣區就是一個(ge) 整體(ti) 、一個(ge) 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