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駐足洛河(大運河洛陽段)之畔,能望見別致的金色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好似連綿起伏的風吹船帆。這裏,正是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裝潢、布景,走進博物館內(nei) ,每一處陳列都能讓人想到,船隻與(yu) 河流是這裏的主題。但,一件文物卻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的目光——“這些黑色粟米和大運河有什麽(me) 關(guan) 係呢?”
含嘉倉(cang) 出土的碳化粟米
“受當時技術條件限製,能同時保證貨物運量、行船安全和運輸速度的方式一直都是水運。隋唐時期,糧食會(hui) ‘乘船’沿著大運河的航道,從(cong) 其他地區抵達洛陽,而後進行儲(chu) 藏。除去洛陽城內(nei) 眾(zhong) 多人口的食用外,這些糧食還可以進行調度,或者作為(wei) 賑災儲(chu) 備。”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曹嶽森告訴記者,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而漕運的主要物資正是糧食。隋唐時期,糧倉(cang) 大多沿河而建,糧食主要通過大運河運來。
“在展廳裏看到的這些黑色的碳化粟米就曾被儲(chu) 藏在當時的含嘉倉(cang) 裏。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的大型糧倉(cang) 共儲(chu) 糧約1200萬(wan) 石,而含嘉倉(cang) 儲(chu) 糧約580萬(wan) 石,可想而知,這個(ge) 規模有多麽(me) 龐大。”曹嶽森說,大運河在河南省境內(nei) 共有通濟渠、永濟渠兩(liang) 個(ge) 河段的七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點段,其中位於(yu) 洛陽的回洛倉(cang) 遺址與(yu) 含嘉倉(cang) 遺址都曾是隋唐時期名副其實的“國家糧倉(cang) ”。
含嘉倉(cang) 160號倉(cang) 窖遺址
回洛倉(cang) 遺址
依靠大運河的南北運輸,國家糧倉(cang) 日益充盈。唐王朝就曾規定,東(dong) 都洛陽以東(dong) 的租米(舊時繳納的田賦)都先集中在含嘉倉(cang) ,再由含嘉倉(cang) 通過陸路運至陝州。當時的洛陽也可謂“帑藏積累,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夕流衍”。
“兩(liang) 個(ge) 糧倉(cang) 的發現,佐證了隋唐大運河的漕運是溝通南北交通經濟的紐帶,也證明了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和意義(yi) 。可以說,糧倉(cang) 的充實是運河繁榮的表現。”曹嶽森認為(wei) ,之所以將含嘉倉(cang) 和回洛倉(cang) 作為(wei) 大運河申遺項目,是因為(wei) 隋唐大運河曆經幾次黃河改道等原因,很多流段的河道、河床、河堤、橋梁均已湮滅,埋在地底下的糧倉(cang) 剛好能成為(wei) 當時隋唐大運河航道繁忙的“見證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