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文明瑰寶,蘊含著自古以來我國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與(yu) 美學哲思。在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hui) 工作局指導下,2024年光明網推出“節氣裏的大美中國”係列主題宣傳(chuan) ,打造《節氣裏的大美中國》係列精品雙語微紀錄片,邀約網絡紅人、青年典型和文化名家作為(wei) “節氣品味官”,深入走訪、體(ti) 驗探尋,在各地富有特色的節俗活動中,感悟獨特的節氣文化與(yu) 物候,體(ti) 味濃濃人間煙火氣,見證中華文明之美,彰顯中國式智慧。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在這盛夏時節,讓我們(men) 與(yu) “不倒翁小姐姐”皮卡晨一起,賞荷開、戲水趣,從(cong) 容含玩;品瓜甜、聞蛙鳴,沉潛往複,於(yu) 季月煩暑間探尋別有的一番樂(le) 趣和自在。
小暑至,盛夏始。伴隨著“三伏天”的正式開啟,風卷熱浪、如入蒸籠,“蟋蟀居宇”“鷹始鷙”,就連動物們(men) 也要乘涼避暑。
幸好,這灼熱中也蘊藏著生活的美好與(yu) 甘甜。“食新”與(yu) “吃藕”的習(xi) 俗,早已成為(wei) 盛夏的味蕾記憶。
“食新”即吃新收獲的糧食,有取“食辛苦”之意。小暑時節,夏收農(nong) 忙剛結束,為(wei) 感恩自然的饋贈,分享豐(feng) 收的喜悅,按照老傳(chuan) 統,人們(men) 會(hui) 把新收的稻穀、小麥等碾成粉、磨成麵,製成各種麵食,用於(yu) 敬神祭祖,並贈送給鄰裏鄉(xiang) 親(qin) 。在南方,人們(men) 還會(hui) 把新米做成幹飯,釀成新酒,每一口都充滿了對秋收的祈願。在小暑節後的第一個(ge) 辛日,一些地區的人還會(hui) 吃新上市的苦瓜,是為(wei) 憶苦思甜。
“與(yu) 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宋代詩人陶弼的《詠藕》中寥寥一句便道明了食藕消暑去熱的妙處。作為(wei) 從(cong) 古至今都被歌頌的“良食”,藕諧音“偶”,與(yu) 人間情緣密不可分。如恭賀新婚送上蓮藕,意指“佳偶天成”;而“藕斷絲(si) 不斷”的藕絲(si) ,更是象征著情義(yi) 的長久與(yu) 綿長。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伏的習(xi) 俗。民諺有雲(yun) :“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這天老百姓都會(hui) 把家中的衣服、書(shu) 畫、器物等拿出來曬一曬,以去潮去濕,防黴防蛀。
無論如何消解,季月煩暑總還是一道難題。但或許,不解便是一種解,隻需把浮躁之心藏起來,賞荷開、享水趣,從(cong) 容戲玩;品瓜甜、聞蛙鳴,沉潛往複。萬(wan) 物從(cong) 心,自有一番清思與(yu) 自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