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統戰新語】【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行走北疆 沿途感悟民族團結助力共同富裕

發布時間: 2024-07-09 08:53:00 來源: 統戰新語

  從(cong) 高空俯瞰,位於(yu) 鄂爾多斯的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像一片深藍色的海麵,覆蓋於(yu) 庫布其沙漠上。每年,這個(ge) 項目可以發“綠電”20億(yi) 度,節約標煤68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65萬(wan) 噸。

  從(cong) 沙漠裏的光伏電站到草原上的智慧牧場,從(cong) 包鋼一號爐到矽片生產(chan) 線……近日,跟隨“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統戰新語”走進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內(nei) 蒙古。

  行走在這片土地,時刻能感受到蓬勃發展的經濟脈搏。在這裏,民族團結不是簡單的詞句,而是推動沙漠變綠、能源向“綠”的強勁生產(chan) 力,是推動各族群眾(zhong) 走向共同富裕、共創美好未來的強大動力。

  20億(yi) 度“綠電”背後 用太陽能鋪就共富路

  位於(yu) 黃河幾字灣內(nei) 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曾經寸草不生,風沙肆虐,每年向黃河灌注1.6億(yi) 噸泥沙。

  如今,一塊塊太陽能板遮擋了陽光直射,改變了沙漠地表的“小氣候”,紫穗槐、黃芩、黃芪等經濟作物得以生長,曾經的“死亡之海”煥發出勃勃生機。

  年發20億(yi) 度“綠電”的達拉特光伏發電基地投入使用,隻是一個(ge) 開始。建造一條長400公裏、寬5公裏的“光伏長城”,這是鄂爾多斯為(wei) 治理一座沙漠而實施的大計劃。

 
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

  防沙治沙,構築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是內(nei) 蒙古的擔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區累計營造林1.22億(yi) 畝(mu) 、種草2.86億(yi) 畝(mu) ,年均防沙治沙1200萬(wan) 畝(mu) 以上,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伴隨著綠進沙退,民眾(zhong) 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在功能設計中,鄂爾多斯的這條“光伏長城”不僅(jin) 要有生態、經濟效益,還要考慮如何增進團結促共富,這是內(nei) 蒙古規劃產(chan) 業(ye) 項目的底層邏輯之一。

  達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長鍾宇展介紹,在項目建設過程中,10% 的工程量預留給當地施工,吸納周邊各族農(nong) 牧民參與(yu) ,增加他們(men) 的勞務收入。此外,建設中租用的鏟車、運沙車等工程機械,很多都來自當地村集體(ti) 。

  “原來可以養(yang) 10隻羊,現在能養(yang) 20隻羊。”鍾宇展說,由於(yu) 收入來源增加,農(nong) 牧民可以投入更多的錢“反哺”種植、養(yang) 殖業(ye) ,實現產(chan) 業(ye) 良性循環,用太陽能鋪就共富路。

 
伊利智慧養(yang) 牛牧場。

  庫布其沙漠裏的共富故事,同樣也發生在敕勒川的草原上。

  從(cong) 呼和浩特市中心向西南驅車20多公裏,人們(men) 會(hui) 看到一個(ge) 白色的建築群“鑲嵌”在綠色草場中,這是呼和浩特打造的伊利健康穀工業(ye) 旅遊項目。

  無人包裝線、機器人搬運工、智慧養(yang) 牛係統……依托於(yu) 伊利集團的現代化工廠、牧場,遊客可以沉浸式體(ti) 驗從(cong) “一棵草”到“一杯奶”全過程。

  中國乳企走上高質量發展路,利於(yu) 企業(ye) 更惠及社會(hui) 。

  伊利集團黨(dang) 群經理劉晉瑋表示,集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積極發揮龍頭企業(ye) 引領作用,建立利益聯結機製,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帶動560萬(wan) 農(nong) 牧民增收致富。

  “齊心協力建包鋼” 團結的精神在企業(ye) 間傳(chuan) 承

  在內(nei) 蒙古,將促進民族團結根植於(yu) 經濟發展理念之中,這是一個(ge) 沉澱60多年的傳(chuan) 統。

  1958年,在黨(dang) 中央“包鋼為(wei) 全國、全國為(wei) 包鋼”的號召下,來自全國22個(ge) 省區市的8萬(wan) 多名建設者齊聚包頭,創造了平地起高爐、荒漠變鋼城的工業(ye) 奇跡。

 
“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

  “包鋼是鋼鐵大軍(jun) 裏的第一支多民族隊伍。”葛桂林今年已經89歲高齡,曾任包鋼黨(dang) 委辦公室主任,對“統戰新語”談起包鋼裏的民族團結故事時,他記憶清晰,當年“草原英雄小姐妹”就是被白雲(yun) 鄂博礦區的工人所救,還有包鋼勘探隊幫助農(nong) 牧民尋找水源……

  目前,包鋼有漢、蒙古、滿、回、藏等16個(ge) 民族的員工。不同民族的員工團結共事,仍是包鋼不變的精神傳(chuan) 統。

  包鋼工程師曹鴻璋是一個(ge) “80後”,主要從(cong) 事稀土濕法冶金及稀土新材料研究。如今,他的課題組是由漢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等組成的優(you) 秀科研團隊。

  他表示,在科研工作中,大家賡續“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紅色基因,共同圍繞關(guan) 鍵技術進行攻關(guan) 、轉化,多項成果填補國內(nei) 空白。民族團結促發展的理念,不僅(jin) 在包鋼裏傳(chuan) 承,還向新一代的企業(ye) 傳(chuan) 播。

  近年來,包頭市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形成稀土、光伏、風電裝備製造三大產(chan) 業(ye) 集群。坐落在青山區的弘元新材料,是一家光伏設備生產(chan) 企業(ye) ,數千名員工來自16個(ge) 民族。

 
弘元新材料生產(chan) 的光伏矽片。

  “這是我們(men) 廠的‘90後’優(you) 秀員工張鑫磊,他現在帶的徒弟是回族,來自寧夏。”指著黨(dang) 建活動室的照片牆,公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曹茹介紹。

  在生產(chan) 廠區,一條條民族團結進步的宣傳(chuan) 語隨處可見;員工打開公司的學習(xi) 係統“弘學堂”,可以瀏覽關(guan) 於(yu) 民族政策的各種信息。

  曹茹表示,公司立足於(yu) 員工成長,突出黨(dang) 建引領民族團結,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融入企業(ye) 發展的方方麵麵。

  民族團結為(wei) 包頭的轉型發展增添了動能。如今,這座“草原鋼城”有了另一個(ge) 身份——全國多晶矽和單晶矽產(chan) 能最大的城市,在傳(chuan) 統支柱行業(ye) 鋼鐵之外,打造出第二個(ge) 超千億(yi) 元產(chan) 業(ye) 。

  蓬勃發展的經濟脈搏,不隻是在包頭。

  烏(wu) 蘭(lan) 察布四子王旗100萬(wan) 千瓦風儲(chu) 項目風電場拔地而起,呼和浩特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為(wei) “東(dong) 數西算”工程提供算力,鄂爾多斯的零碳產(chan) 業(ye) 園正構建“風光氫儲(chu) 車”的新產(chan) 業(ye) 結構……

  優(you) 秀的資源稟賦、務實的轉型舉(ju) 措、團結的發展動能,讓內(nei) 蒙古經濟發展跑出加速度,近兩(liang) 年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連續進入了全國第一方陣。

  同心戰黃沙 堅韌嘎查書(shu) 寫(xie) “綠富同興(xing) ”傳(chuan) 奇

  團結帶來效益,團結改變命運。地處毛烏(wu) 素沙地邊緣的伊金霍洛旗劄薩克鎮門克慶嘎查(行政村),用團結書(shu) 寫(xie) 了一部“綠富同興(xing) ”的傳(chuan) 奇。

  門克慶嘎查總麵積130平方公裏,蒙漢群眾(zhong) 各占一半。時值初夏,遠眺嘎查風貌:沙柳、羊柴等沙生植物,宛若為(wei) 沙漠鋪上一層綠毯,農(nong) 場裏的農(nong) 作物長出了綠葉,旁邊養(yang) 殖場不時傳(chuan) 來哞哞牛叫。

  然而,早年間的門克慶,並非這番生機盎然。“泥巴房、貧困戶,見個(ge) 汽車當怪物,明沙梁裏等救助。”門克慶嘎查(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秀保向“統戰新語”回憶,這句順口溜兒(er) 說出了當時農(nong) 牧民的艱難生存現狀。

  為(wei) 了改變生活,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阿文色林爭(zheng) 取國家政策支持,帶領各族群眾(zhong) 植樹種草,同心戰黃沙。經過20餘(yu) 年的不懈努力,終於(yu) 使19萬(wan) 畝(mu) 荒漠變成了連片成塊的綠洲。

  土地逐漸綠了起來,村民又該如何富起來?

  2008年3月,門克慶嘎查注冊(ce) 成立了村集體(ti) 企業(ye) ,村委員會(hui) 牽頭入股,吸收村民入股。依托附近能源企業(ye) 需求,以運輸勞務輸出盤活嘎查經濟潛力。

  有了穩定經營收入,門克慶嘎查又投資建設現代化養(yang) 殖園。目前,園區預計年出欄肉牛560頭,可增加收入150萬(wan) 元左右,帶動周邊4個(ge) 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經濟發展。

  在村集體(ti) 經濟的帶動下,農(nong) 牧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曾經在外工作的烏(wu) 日汗夫婦,如今回到了村裏。烏(wu) 日汗擔任集體(ti) 經濟的財務出納,她的丈夫成為(wei) 國有林場的護林員。平時,兩(liang) 人都參與(yu) 防沙治沙工作。

 
門克慶嘎查農(nong) 場裏生長的農(nong) 作物,前方是養(yang) 牛場。

  談到現在的家鄉(xiang) ,烏(wu) 日汗說,“家門口通了柏油路,農(nong) 牧民們(men) 也住上大房子,開上小汽車,教育條件也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發展的目的,是為(wei) 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數據顯示,內(nei) 蒙古全區全體(ti)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2019年接連突破2萬(wan) 元和3萬(wan) 元大關(guan) 後,在2023年達到38130元。

  2022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zhong) 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wei) 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團結花開映北疆。民族團結精神為(wei) 內(nei) 蒙古經濟的蓬勃發展、各族人民創造和諧幸福家園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也必將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更大力量。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