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不用帶現金,駕駛新能源汽車上下班,周末逛逛公園或野餐露營,親(qin) 近大自然,享受鬆弛感......這樣的生活,對於(yu) “90後”印尼華裔女青年沈珊玲而言“很洋氣,很滿足”。
暑期來臨(lin) ,和許多中國家長一樣,沈珊玲計劃帶孩子去北京旅遊。“孩子很喜歡《我們(men) 的中國》這本書(shu) ,正好我也想去北京,看看中國的首都。”沈珊玲說。
沈珊玲出生在印尼東(dong) 部華人家庭,由於(yu) 爺爺去世早,父母不會(hui) 說漢語,她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為(wei) 了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沈珊玲努力學習(xi) 漢語。
2012年,沈珊玲作為(wei) 交換生來到廣西留學。大學時期,她與(yu) 一名廣西柳州小夥(huo) 相戀,畢業(ye) 後組建了家庭。目前,沈珊玲在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擔任印尼語教師。
十餘(yu) 年來,從(cong) 留學生到中國媳婦,沈珊玲實現了人生角色的轉變,也逐漸融入了中國的生活,感受到中國的發展與(yu) 活力。“生活在中國非常舒適,出行、支付、網購都非常方便。”沈珊玲說。
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直播帶貨發展迅猛。沈珊玲所在學校開設了麵向東(dong) 南亞(ya) 的直播課程,她對此頗感興(xing) 趣。為(wei) 了讓學生能夠更流利、自信地麵向印尼觀眾(zhong) 直播,沈珊玲講課時注重教給學生更接地氣的語言,以及與(yu) 印尼年輕消費者交流的技巧。
“我的學生都是年輕人,從(cong) 他們(men) 口中,我了解到中國的新鮮事物以及中國年輕一代的新潮生活方式和消費潮流。我也喜歡和學生聊聊印尼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沈珊玲希望兩(liang) 國年輕人能有更多交流的機會(hui) 。
從(cong) 繁華的都市到寧靜的鄉(xiang) 村,從(cong) 古代文明到現代文明,在中國生活了十餘(yu) 年的沈珊玲,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中國待越久,越了解中國的語言、風俗,看到中國人注重禮節、仁愛、崇尚節儉(jian) 的品質,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就更加強烈,越為(wei) 自己身為(wei) 華裔感到自豪。”
沈珊玲發揮自己的語言優(you) 勢,積極成為(wei) 印尼與(yu) 中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她曾為(wei) 企業(ye) 做翻譯工作,與(yu) 家人分享自己對中華文化的感悟,加深他們(men) 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在沈珊玲的鼓勵下,她的弟弟也來到廣西,計劃在此上大學。假期回到印尼,沈珊玲還到當地小學教授中文,帶著印尼的學生剪紙、編中國結,向他們(men) 講述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
沈珊玲說,近年來印尼和中國的經濟關(guan) 係日益密切,印尼民眾(zhong) 從(cong) 中受益。“雅萬(wan) 高鐵給印尼民眾(zhong) 帶來便利,人們(men) 讚歎‘中國速度’。在印尼,路上跑著中國汽車企業(ye) 生產(chan) 的新能源汽車,中國人開辦的企業(ye) 、工廠越來越多,印尼年輕人熱衷學習(xi) 漢語,掌握漢語的人才想要在印尼找一份工作並不難。”
沈珊玲表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領先,希望有更多的印尼師生到中國學習(xi) 新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知識,促進印尼和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交流與(yu) 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