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時“刷一刷”、偶爾“看一看”、隨手“拍一拍”……未成年人是網絡時代原住民,互聯網在幫助其成長、豐(feng) 富其生活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之產(chan) 生的網絡沉迷問題也引起人們(men) 擔憂:癡迷上網,未成年人浪費大量學習(xi) 時間,還麵臨(lin) 多重風險——一些應用軟件為(wei) 牟取暴利,將不良信息向未成年人傳(chuan) 播,誘導沉迷。
為(wei)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網絡平台紛紛上線“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係統。它們(men) 的實際效果如何?怎樣更好引導未成年人科學用網?
手機成了“遊戲專(zhuan) 用”
“剛放暑假,孩子就泡在網上玩遊戲,怎麽(me) 拽都拽不出來。”這些天,河北省石家莊市的黃先生愁壞了。每天下班回家,都看到孩子在電腦桌前打遊戲。“我們(men) 為(wei) 孩子列了一個(ge) ‘暑期戶外活動計劃’,孩子沒一丁點興(xing) 趣,隻想打遊戲,我一氣之下,把網線拔了。”黃先生抱怨,孩子太難管了,為(wei) 拔網線這事兒(er) ,已跟他“冷戰”了一個(ge) 星期。
北京市民李女士也很鬧心。她和丈夫一個(ge) 在銀行工作、一個(ge) 供職於(yu) 證券公司,平日裏忙得不可開交,上小學的孩子主要交給老人照看。為(wei) 暑假在線學習(xi) 方便,夫妻倆(lia) 給孩子買(mai) 了一部手機,屏幕上方還貼了4個(ge) 字——“學習(xi) 專(zhuan) 用”。
沒想到,“學習(xi) 專(zhuan) 用”很快變成了“遊戲專(zhuan) 用”。“老人不會(hui) 用智能手機,對孩子在網上做什麽(me) 不太了解。要不是問我們(men) ‘孩子盯著手機一看就是仨小時,是不是對眼睛不太好’,我們(men) 都沒發覺事情的嚴(yan) 重性。”李女士說,她和丈夫檢查了一下孩子的手機,發現已安裝了十幾款遊戲軟件,有的賬號注冊(ce) 人竟然是孩子爺爺。原來,孩子偷偷拿來爺爺的身份證,還以給爺爺拍照的名義(yi) ,進行人臉識別,完成實名注冊(ce) 程序。
如今,互聯網已成為(wei) 未成年人娛樂(le) 、休閑的重要工具,網絡沉迷問題日趨嚴(yan) 峻。由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5%以上,玩手機遊戲的未成年網民比例達到62.8%。未成年網民中認為(wei) 自己非常依賴或比較依賴互聯網的比例為(wei) 20.2%。另一項調查顯示,33.4%的青少年對“我不能忍受沒有手機”表示同意。
“防沉迷”防不勝防
為(wei) 解決(jue) 網絡沉迷問題,各類互聯網平台都上線了“青少年模式”或“防沉迷”係統。
據了解,這類係統發軔於(yu) 2019年由國家網信辦牽頭、在一些網絡平台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係統”。後來行業(ye) 內(nei) 出現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模式”,雖然叫法、形態各異,但有著明顯的共性特征,包括限製使用時間、減少充值打賞等使用功能、過濾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內(nei) 容等。
記者下載了數十個(ge) 應用較為(wei) 廣泛的遊戲及娛樂(le) 類軟件,發現全部都有“防沉迷”係統。比如,在某直播平台,打開“設置”菜單就可以直接開啟“青少年模式”,限製每天最長使用時間,且無法進行打賞、充值、提現等操作。用戶開通、關(guan) 閉青少年模式均需輸入密碼。
然而,不少家長表示,“防沉迷”係統雖有一定效果,孩子上網時間確實減少了,但對一些不服管的“熊孩子”來說,仍然防不勝防。
“孩子總能想方設法繞過限製,單憑一個(ge) ‘防沉迷’係統,很難徹底消除孩子對網絡的依賴。”北京市朝陽區居民張女士說,“不知道孩子怎麽(me) 偷看到我設置的密碼,直接把‘青少年模式’關(guan) 閉了,還有的平台盡管設置了‘青少年模式’,但隻要把APP卸載重裝,就能恢複原始模式,輕鬆繞過限製。”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部分大型網絡平台建立了“防沉迷”係統主動觸發機製——可通過地理位置判定、用戶行為(wei) 分析等技術手段,甄別未成年用戶,然後自動切換到青少年模式,但多數平台都還處於(yu) 手動啟用狀態,無法有效識別用戶是否“未成年”。有些應用軟件甚至打著可繞過“青少年模式”的旗號,誘導未成年人充值,這些削減了“青少年模式”的保護作用。
除了網絡平台本身的漏洞,部分監護人網絡素養(yang) 缺失,也是未成年人繞過“防沉迷”係統的原因之一。
有網絡平台統計,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賬戶中,超六成賬戶有家長幫助通過人臉識別的情況。即人臉識別由賬號實名人(成年人)驗證通過,這說明很多家長是知道和一定程度上允許孩子玩遊戲的。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認為(wei) ,家長是保護未成年人的第一道防線,應主動了解未成年人賬號和使用模式中可以進行的權限設置,根據孩子特點進行選擇和設置。
既需“堵”,也要“疏”
目前,未成年人用網低齡化趨勢愈發明顯。有調查顯示,“A世代”(2010年後出生群體(ti) )更早地接觸互聯網,生活的數字化程度更高。大部分未成年人在上小學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且出生時間越晚,該比例就越高。
為(wei) 了切實保護好未成年人,針對“防沉迷”係統中的一些技術漏洞,國家有關(guan) 部門不斷加大監管力度,發布《關(guan) 於(yu)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等一係列文件,對未成年人遊戲時間和消費等方麵提出明確規定。
一些互聯網企業(ye) 也在探究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如擴大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解決(jue) “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痛點。麵對家長苦惱的“退出卸載後重新進入就會(hui) 令模式失效”問題,有的平台開始調整,當賬號已在“青少年模式”狀態下,即使卸載重裝或是登錄不同終端設備或操作係統,都會(hui) 強製進入“青少年模式”。
不久前,騰訊遊戲升級上線了“防沉迷四件套”管理工具,涵蓋“一鍵禁玩禁充”“自我賬號管理”“綠色手機上報”以及“一鍵屏蔽陌生人”四大功能。這是騰訊遊戲在實名認證、限時限充、人臉識別等“防沉迷”舉(ju) 措基礎上,推出的更為(wei) 細化的“防沉迷”功能。
不難發現,圍繞“防沉迷”係統的技術設置正在變得愈發精細,但措施千萬(wan) 條,效果第一條。專(zhuan) 家認為(wei) ,“堵疏結合”是未來“防沉迷”需要努力的方向。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媛媛提出,針對未成年人“觸網”方式多樣化的特點,應該保護與(yu) 疏導並舉(ju) ,實現網絡把關(guan) 的精準化,同時大力開展“功能性遊戲”研發,推動遊戲在教育、科普、職業(ye) 訓練、文化素養(yang) 培育等社會(hui) 價(jia) 值領域的有效應用,實現人治機治、協同共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