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閑置的屋頂曬著太陽也能有收成?王軍(jun) 家的屋頂上,就有這樣一片“新作物”。
盛夏,60歲的王軍(jun) 戴著草帽,嫻熟地割下一束束雜草,地裏的玉米、燕麥、土豆長勢喜人。忙完田裏的活兒(er) ,王軍(jun) 來到自家平房屋頂,細細擦拭自己的另一片“作物”——10塊光伏板。
通渭縣油坊村村民全小萍正在擦拭自己家中的光伏板。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豔陽照射下,光伏板熠熠閃光。“2017年我們(men) 家就裝上了光伏板,發的電賣給電網,每年都能有上千元收入。”王軍(jun) 是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油坊村的一名脫貧戶。陽光能發電,閑置的屋頂能“賺錢”,讓他不禁感歎時代與(yu) 生活的巨大變化。
在距離定西市300多公裏、地處寧夏西海固的吳忠市紅寺堡區,新集村村部的屋頂上一排排光伏板正在太陽的炙烤下吸收光熱。耀眼的光伏板從(cong) 村部一直延伸到周邊農(nong) 戶,在紅花綠樹的映襯下,村民的屋頂猶如一片豐(feng) 收的“麥田”。
“每天太陽一出來,咱就有穩定收入。”紅寺堡區新莊集鄉(xiang) 新集村副主任田樹林說,裝上光伏板不僅(jin) 讓收益衝(chong) 抵了電費開支,新集村每年村集體(ti) 預計增收20萬(wan) 元左右,有了這些資金,老弱病殘等急需幫扶救助的村民,心裏就有底了。
甘肅河西走廊、定西市和寧夏西海固地區合稱“三西”。幹旱缺水、苦焦貧瘠,長期以來是“三西”地區甩不掉的標簽。經曆了脫貧攻堅的洗禮、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催化,這些標簽正在褪色。
巨大的風力發電設施在山崗上迎風轉動、星羅棋布的光伏板在鄉(xiang) 村間閃閃發光,這些西北小城成為(wei) 了綠色資源集聚發展的新能源縣區。
近年來,看似偏遠落後的區域整合利用當地豐(feng) 富的光電資源,加快推進農(nong) 村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通過把農(nong) 村閑置屋頂變成“綠電生產(chan) 線”,改善農(nong) 村電能條件,促進群眾(zhong) 收入增加。
通渭縣重點項目服務中心主任邢兆峰介紹,截至目前,通渭共建成村級光伏電站92個(ge) ,總裝機容量9萬(wan) 千瓦,電站產(chan) 權歸村集體(ti) 所有,除支付必要的運維費、稅費等,剩餘(yu) 發電收益全部分配到村。
通渭縣10萬(wan) 千瓦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新華社記者 張睿 攝
“通過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為(wei) 壯大脫貧村集體(ti) 經濟開辟了新路徑,使脫貧村、脫貧群眾(zhong) 實現長期穩定增收,助推了全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邢兆峰表示,新能源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以前漫天黃沙、幹燥暴曬是劣勢,現在這些成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新能源建設的優(you) 勢。”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計劃發展部副主任李文博說,作為(wei) 全國首個(ge) 國家新能源綜合示範區,寧夏輸送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紅寺堡區近年來是他們(men) 投資幫扶的重點關(guan) 注區域之一。
紅寺堡區發展光伏產(chan) 業(ye) 。新華社發(康國慶 攝)
收獲時節,在紅寺堡,玉米油綠,枸杞、黃花菜正逢采摘,有了這些特色產(chan) 業(ye) ,村民一年到頭不得閑。隨著新能源等現代工業(ye) 不斷壯大,屋頂上的“新產(chan) 業(ye) ”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隻要勤快,掙錢不愁。
李文博告訴記者,從(cong) 長遠來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將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一批產(chan) 業(ye) 工人,常年在外奔波的農(nong) 民工有了回家門口打工的選擇,還會(hui) 提供更多平台留住專(zhuan) 業(ye) 對口的人才,促進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
“截至今年上半年,紅寺堡區新能源裝機總容量占寧夏新能源裝機總容量的1/6。”紅寺堡區發改局能源辦項目負責人丁曉龍說,光伏、風力發電逐步替代火力發電,促農(nong) 增收的同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成為(wei) 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記者侯雪靜、鄒欣媛、王博、張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