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遠山區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追逐夢想;人們(men) 在家門口即可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發展產(chan) 業(ye) ,助力鄉(xiang) 村群眾(zhong) 增收……
這與(yu) 滬滇“組團式”幫扶密不可分。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數量最多的雲(yun) 南省,滬滇攜手探索“組團式”幫扶,組建教育、醫療及科技人才團隊,把學校、醫院“搬”進大山,並著力“造血”培育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人才,增強發展內(nei) 生動力,續寫(xie) 山鄉(xiang) 巨變的新時代篇章。
模式升級,從(cong) “單打獨鬥”到“組團式”作戰
“中央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學校”,一個(ge) 標識牌醒目地掛在雲(yun) 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guan) 縣第一中學的校園內(nei) 。雲(yun) 南已成為(wei) 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教師徐雪君的第二故鄉(xiang) ,滬滇協作讓他先後在2018年、2022年來到雲(yun) 南,如今擔任馬關(guan) 縣第一中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
今年,馬關(guan) 縣第一中學應屆生本科過線率大幅提升,這是徐雪君和幫扶團隊辛苦付出的結果。“幫扶工作不僅(jin) 是一個(ge) 人、一個(ge) 團隊在戰鬥,背後是一個(ge) 區、一座城。”徐雪君說。
馬關(guan) 一中的發展是滬滇“組團式”幫扶的生動縮影。打贏脫貧攻堅戰後,雲(yun) 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任務艱巨,脫貧地區的教育、醫療和產(chan) 業(ye) 依然麵臨(lin) 發展滯後、發展不均衡問題。
2022年起,按照“中央要求、雲(yun) 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則,滬滇兩(liang) 地改變零散選派幫扶人員的傳(chuan) 統模式,從(cong) 點對點“單打獨鬥”升級為(wei) “組團式”協同作戰,聚焦“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xing) ”,推動人才、資金、項目、技術等資源向雲(yun) 南27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下沉流動,通過“組團式”幫扶激活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新動能。
根據受援地區對學校、醫院等方麵的人才需求,上海的幫扶團隊和雲(yun) 南幫扶團隊“打包”組合,合力攻堅:
上海市已派出40名校級領導、121名中層教育管理者及骨幹教師到雲(yun) 南,與(yu) 當地的219名教師形成緊密合作的團隊;
來自上海的12名受援醫院院長、400多名醫生與(yu) 雲(yun) 南省內(nei) 1000餘(yu) 名醫生“組團”支援,形成幫扶合力……
上海市援滇幹部聯絡組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組團式”幫扶重點突出團隊協作、資源統籌、重心下沉,通盤考慮幫扶人才和受援助地區需求來選派學校、醫院、科技骨幹,在探索創新東(dong) 西部協作模式上邁開腿、不停步。
“以教育幫扶為(wei) 例,受援學校均由上海幫扶教師和省內(nei) 幫扶教師組成8至10人的幫扶團隊,幫扶團隊內(nei) 既有管理人員、又有專(zhuan) 任教師,做到學科配比均衡、結構合理。”雲(yun) 南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二處副處長餘(yu) 金華說。
“帶土移植”,培養(yang) 一支持續“上新”的人才隊伍
“組團式”幫扶的道路上,專(zhuan) 業(ye) 對口、結構互補、協同高效的上海幫扶團隊與(yu) 雲(yun) 南當地幹部群眾(zhong) 攜手,打造出一支支持續“上新”的人才隊伍。
雲(yun) 南省普洱市的首個(ge) 整形外科開設在大山深處的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不僅(jin) 本地群眾(zhong) 前來就診,省內(nei) 乃至貴州、四川等地患者也慕名而來。
由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援滇醫療隊隊長劉菲帶領,這個(ge) 由上海醫療隊援建的新科室自2022年9月以來累計收治需整形修複的患者近500人次。同時,瀾滄縣第一人民醫院的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急診科等科室建設也得到帶動與(yu) 加強。
“與(yu) 以往為(wei) 期半年的醫療幫扶不同,這次的幫扶項目將開展到2035年,這期間我們(men) 將繼續填補醫療教學研究空白,鞏固擴大科室援建成果。”劉菲說,技術下沉、服務上門,受援地區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即可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2023年醫院外轉人數下降至2039人,同比下降52.7%,這是我們(men) 開展幫扶取得的最明顯成效。”
雲(yun) 南省委組織部幹部一處副處長徐麗(li) 娜介紹,長期在雲(yun) 南受援醫院工作的上海市醫療專(zhuan) 家中,服務期在半年以上的有190餘(yu) 人,通過對當地人才的“傳(chuan) 幫帶”,著力為(wei) 雲(yun) 南打造一支可以持續“上新”的醫療隊,目前雲(yun) 南受幫扶醫院已建立特色專(zhuan) 科358個(ge) ,開展新技術新業(ye) 務1000餘(yu) 項。
邀請上海虹口區學科名師開設解讀新教材、新課標講座,舉(ju) 辦學科教學競賽,組建生物學科工作室……在馬關(guan) 縣第一中學,徐雪君推動邊遠地區教研觀念轉變、將教學式幫扶融入本地教師培養(yang) 。今年,其工作室成員已有一名教師晉升為(wei) 高級教師,一名教師成為(wei) 文山州骨幹教師。
“徐老師帶領的上海團隊、昆明市第三中學選派的6名骨幹教師,還有教育部選派的專(zhuan) 家顧問團定期指導,擰成一股合力幫助我們(men) 成長。”徐雪君的“徒弟”、馬關(guan) 縣第一中學教師汪金艾說,去年他和同事還到上海參加了跨省聯合研修活動。
在滬滇兩(liang) 地教師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雲(yun) 南接受“組團式”幫扶的27所普通高中教育質量顯著提升,11所職業(ye) 高中在招生和就業(ye) 方麵取得明顯進步。上海市援滇幹部聯絡組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實現外來“輸血”與(yu) 本地“造血”有機統一,是可持續培育人才的基礎保證。
強勁“造血”,跑出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加速度”
在滬滇“組團式”幫扶協作中,一套套“組合拳”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醫療服務,實實在在推動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
夏日的雲(yun) 嶺大地,青山蔥蘢,綠野豐(feng) 茂。時尚的露營地、清澈的河水、多彩的步道……在鹽津縣牛寨鄉(xiang) 萬(wan) 和村,曾經的偏僻山村變成了網紅打卡地。變化源自2023年上海市閔行區在萬(wan) 和村投入1000餘(yu) 萬(wan) 元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
鄉(xiang) 村旅遊火起來後,34歲的萬(wan) 和村村民楊奇成為(wei) “鄉(xiang) 村CEO”。“滬滇幫扶帶來新理念、新業(ye) 態,讓我們(men) 留在村裏有活幹,一起把家鄉(xiang) 建設好!”他說。
“鹽津沒有多少平地,每一寸土地都很珍貴。”來自上海市閔行區的鹽津縣委常委、副縣長周健說,我們(men) 把幫扶資源和發展目標精準匹配,激發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內(nei) 生動力。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鍵。滬滇“組團式”幫扶立足地方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發展產(chan) 業(ye) ,幫助一個(ge) 個(ge) 本地創業(ye) 者成為(wei) 群眾(zhong) 增收的“領頭雁”。
除了萬(wan) 和村,瀾滄縣班利村、耿馬縣芒蚌社區、玉龍縣甲子村……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推得開的鄉(xiang) 村旅遊示範標杆在滬滇“組團式”幫扶中崛起。
從(cong) 孟連牛油果、元陽紅米、昭通蘋果到保山咖啡,一個(ge) 個(ge) 滬滇消費協作品牌成為(wei) 搶手貨,讓特色產(chan) 業(ye) 擁抱全國大市場。
在文山州西疇縣蚌穀鄉(xiang) 龍正村,滬滇幫扶協作資金為(wei) 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劉禹丹解了燃眉之急,廠裏的豆製品供不應求,還新建了廠房,帶動周邊群眾(zhong) 2000餘(yu) 人增加收入。“這幾年上海援滇幹部雖然有輪換,但對我的幫扶一直沒有斷檔。”劉禹丹說。
據雲(yun) 南省東(dong) 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2021年以來,上海累計投入雲(yun) 南幫扶資金168.12億(yi) 元,實施項目5210個(ge) ,滬滇協作多項指標走在全國前列。2023年,上海在雲(yun) 南新增引導落地投產(chan) 企業(ye) 408家,實際到位投資167.58億(yi) 元;實現農(nong) 村勞動力轉移就業(ye) 19.35萬(wan) 人。
據國家統計局雲(yun) 南調查總隊統計,今年一季度,雲(yun) 南脫貧縣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7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5%。
山風擁海浪,滬滇情誼長。上海與(yu) 雲(yun) 南正攜手奮進,紮實推進“組團式”幫扶,賦能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