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攝影:希拉扣)
記者從(cong)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獲悉,當地時間2024年 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ju) 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至此,我國已擁有15 項世界自然遺產(chan) 、4 項文化與(yu) 自然雙遺產(chan) ,世界自然遺產(chan) 總數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巴丹吉林沙漠地處阿拉善高原,屬中國西北極幹旱的溫帶荒漠地區,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該地區以連綿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間眾(zhong) 多湖泊而聞名,展示了沙漠景觀不斷變換的地質和地貌特征,令人歎為(wei) 觀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標誌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 460 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如此獨特的景觀展現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學價(jia) 值,展示著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續的風沙地貌發展過程,同時也是豐(feng) 富多彩的生物棲息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幹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傑出範例,也是全球範圍內(nei) 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於(yu) 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wei) 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這條遷徙通道由西伯利亞(ya) ——阿拉斯加經東(dong) 亞(ya) 、東(dong) 南亞(ya) 和南亞(ya) ,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縱貫22個(ge) 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feng) 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wei) 數千萬(wan) 隻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2019 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本次會(hui) 議,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dong) 灘、山東(dong) 東(dong) 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dong) 鴨綠江口等五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該項目的提交和列入是候鳥遷飛區申報世界遺產(chan) 的傑出範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係統功能,其潮灘對於(yu) 保護世界範圍的遷徙候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為(wei) 45種受脅鳥類在內(nei) 的絕大多數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對東(dong) 亞(ya) ——大利西亞(ya) 遷飛區(EAAF) 遷徙水鳥保護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遷飛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遷飛區之一,也是瀕危物種最集中、生態係統最脆弱的區域之一。這一遺產(chan) 的成功列入,對於(yu) 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chan) 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兩(liang) 個(ge) 自然遺產(chan) 項目分別於(yu) 2020年、2022年正式申報世界遺產(chan) 。申遺期間,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會(hui) 同相關(guan) 省區市,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及新冠疫情衝(chong) 擊帶來的影響,聯合技術團隊,多次深入申遺區域進行調研,經反複論證,科學劃定了遺產(chan) 地及緩衝(chong) 區範圍,全力推進申遺工作。
世界遺產(chan) 是國際社會(hui) 公認的、具有突出普遍價(jia) 值的、不可替代的人類共同財富。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世界自然遺產(chan) 及雙遺產(chan) 保護力度,依托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保護管理製度體(ti) 係,提升管理水平,較好地實現了遺產(chan) 地的嚴(yan) 格保護和永續利用。中國的遺產(chan) 地涵蓋了自然美、地質地貌和生物生態三大突出價(jia) 值,已成為(wei) 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li) 中國建設的典型代表,日益凸顯出中國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參與(yu) 全球環境治理的堅定決(jue) 心和卓越貢獻。
下一步,我國將以全麵推進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為(wei) 契機,進一步提升自然遺產(chan) 地的保護管理水平,助力美麗(li) 中國建設,繼續履行好國際公約,加強國際合作,分享中國成功經驗,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紅海子湖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供圖: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hui) )
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東(dong) 方白鸛(攝影:黃高潮)
黃河口候鳥棲息地蘆花濕地(攝影:張樹岩)
遼寧丹東(dong) 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攝影:柳明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