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ju) 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我國申報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我國世界遺產(chan) 數量達到59項。
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北京中軸線是體(ti) 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突顯了北京在世界著名古都中的突出地位,彰顯了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理論以及“中”“和”哲學思想,對世界城市規劃史、建設史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也是古都保護與(yu)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案例。
北京中軸線位於(yu) 北京老城中心,全長7.8公裏,始建於(yu) 13世紀,是統領整個(ge) 老城規劃格局的建築與(yu) 遺址的組合體(ti) 。北京中軸線共包含15處遺產(chan) 構成要素,北起鍾鼓樓,一路向南經萬(wan) 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的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nong) 壇分列中軸線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
這些遺產(chan) 構成要素涵蓋了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yi) 和公共建築、居中道路遺存五種不同類型的曆史遺存,形成了前後起伏、左右均衡對稱的景觀韻律與(yu) 壯美秩序,是我國“麵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傳(chuan) 統都城理想範式,表達了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對於(yu) 禮儀(yi) 和秩序的強調,見證了中國的曆史變革,是國家禮儀(yi) 文化與(yu) 傳(chuan) 統城市管理方式的有力物質見證。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表示,北京中軸線是一個(ge) 整體(ti) ,而這個(ge) 整體(ti) 是經曆了700年的時間持續發展,決(jue) 定了整個(ge) 北京的城市形態。涉及到我們(men) 對於(yu) 國土的理解,對於(yu) 國家秩序的構建,對於(yu) 人的生活的秩序的構建。在講到北京中軸線的時候,最核心的價(jia) 值就是一個(ge) 理想都城秩序的結晶,一個(ge) 範例。在中國的傳(chuan) 統思想當中,有一個(ge) 很重要的提法叫“象天法地”,就是把天的這種秩序要複製到地麵上,這是一個(ge) 很樸素的自然觀,這恰恰是北京城或者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都城它所要表達的內(nei) 容。
北京中軸線祭祀建築展現理想都城規劃範式
在北京中軸線的遺產(chan) 構成要素中,古代皇家祭祀建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古代禮儀(yi) 祭祀係統的有形載體(ti) 。北京中軸線兩(liang) 側(ce) 對稱分布有4處壇廟,分別是太廟、社稷壇、天壇與(yu) 先農(nong) 壇。這些建築在整體(ti) 規劃、建築設計、裝飾藝術和建造技藝方麵均具有重要價(jia) 值,是我國古代皇家祭祀禮儀(yi) 的有力見證。
“左祖右社”,出自《周禮·考工記》,是中國重要的禮製思想。所謂“左祖”,是在宮殿左前方設立“祖廟”,用於(yu) 祭拜祖先。而“右社”,是在宮殿右前方設立“社稷壇”,祈求國泰民安。其中,“社”為(wei) 土地,“稷”為(wei) 糧食,共同反映出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對土地的認識和崇拜。
中山公園研究室主任蓋建中介紹,社稷壇與(yu) 其正對的太廟,一起構成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理想範式。
沿著中軸線一路向南,經過正陽門,天壇與(yu) 先農(nong) 壇呈東(dong) 西對稱分布。天壇呈現出北圓南方的特點,象征“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是明清兩(liang) 代皇家祭天的禮儀(yi) 空間,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築群。天壇的選址反映出中國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傳(chuan) 統,凸顯出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對禮儀(yi) 的強調與(yu) 尊重。
天壇公園副園長劉勇介紹,北京天壇是建成1420年的,它見證的是中國的古代的祭祀的禮儀(yi) 文化。在幾個(ge) 世紀裏,它的建築和它的景觀的設計對整個(ge) 遠東(dong) 地區建築和設計產(chan) 生了深遠的影響。
先農(nong) 壇的選址沿襲了南郊親(qin) 耕的傳(chuan) 統,《禮記·祭統》記載:“天子親(qin) 耕與(yu) 南郊,以共齊盛”。先農(nong) 壇作為(wei) 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皇家祭祀農(nong) 神之所,展現出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對農(nong) 耕文化的尊重。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jian) 介紹,比如“一畝(mu) 三分地”,它實際上是明清時期皇家皇帝要親(qin) 耕的“耤田”。恢複這個(ge) “耤田”就是再現了明清時期皇帝或者天子到先農(nong) 壇親(qin) 祭親(qin) 耕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遺址。
居中道路遺存展現北京中軸線重要城市功能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裏,包含了元、明、清以及近現代750年城市演變曆史的積澱。遺產(chan) 要素裏當然也少不了橋和路,也就是居中道路遺存,他們(men) 也是跟普通民眾(zhong) 關(guan) 係最為(wei) 密切的遺產(chan) 點。
萬(wan) 寧橋是北京中軸線上最為(wei) 古老的橋梁,由橋體(ti) 、燕翅、鎮水獸(shou) 、澄清上閘構成。橋麵兩(liang) 側(ce) 各設16根望柱,高1.6米。河岸為(wei) 石砌駁岸,駁岸上設鎮水獸(shou) ,為(wei) 龍之九子趴蝮。
自元代起,萬(wan) 寧橋一直承擔著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北京中軸線與(yu) 大運河的交匯點,也是聯係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橋梁。到了現代,萬(wan) 寧橋也仍然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南北向交通要道。萬(wan) 寧橋的位置與(yu) 功能曆經7個(ge) 世紀後,始終未變。
北京中軸線上的道路遺存位於(yu) 正陽門與(yu) 永定門之間的位置,是古代皇帝從(cong) 宮城至南郊祭祀的必經之路。考古發現,南段居中道路自明嘉靖時期以來一直沿用,是明清祭祀路線與(yu) 禮儀(yi) 活動的有形載體(ti) 。現存的一處“禦道”就位於(yu) 永定門以北約100米處,西側(ce) 路麵長約141.5米,東(dong) 側(ce) 路麵長約108米。均用花崗岩條石砌成,下方為(wei) 三合土夯築,展現出清代禦道的鋪設方法與(yu) 形製。
騰退非文物建築 太廟逐步恢複曆史風貌
坐落於(yu) 北京中軸線上的太廟,有著600多年的曆史,是古代皇家的祭祀場所。1950年5月1日,這裏改為(wei)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的推進,太廟也陸續騰退了非文物建築,逐漸恢複其曆史風貌。
太廟始建於(yu) 1420年,位於(yu) 故宮東(dong) 南側(ce) ,與(yu) 社稷壇南北對稱分布在北京中軸兩(liang) 側(ce) 。這裏,700多棵明代古柏與(yu) 恢弘的享殿交相輝映。經修複保護的屋簷蓋瓦、大殿內(nei) 渾金彩畫的天花板,以及68根金絲(si) 楠木主體(ti) 梁柱,都流露著曆史的厚重感。從(cong) 2023年開始,太廟啟動了以“最小幹預”為(wei) 原則的文物修繕工作。
上個(ge) 世紀五十年代,太廟周圍建起了電影院、勞動劇場、居民樓等不少非文物性建築。為(wei) 了還原太廟的曆史風貌,這些非文物性建築的拆除工作,如“螞蟻搬家”般艱難進行。
6年多來,太廟附近3500多平方米的居民住宅完成騰退工作;拆除非文物建築約18000平方米,再加上15000多平方米草坪的鋪設,以及步行棧道的修建,600多年曆史的太廟,正逐漸恢複其原有曆史風貌。
巧妙融合 完善北京中軸線景觀視廊
景觀視廊是指以城市中某一特定地點作為(wei) 視野起點,望向某一方向的城市景象時所形成的視線廊道。沿著7.8公裏的中軸線,北京根據各區實際問題,在城市更新中多措並舉(ju) 進行改善,在北京中軸線景觀視廊,構建起現代都市與(yu) 曆史空間的巧妙融合。
打造景觀視廊 古法技藝令古建煥發華彩
景觀視廊打造,老舊建築翻新必不可少。前門五牌樓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之一,由於(yu) 常年風吹日曬,牌樓油飾層開裂、失去華彩。
2022年,北京市東(dong) 城區啟動前門五牌樓油飾彩繪翻新,堅持古法彩繪,由古建油飾彩畫專(zhuan) 家為(wei) 牌樓進行油飾彩繪。通過用於(yu) 明清時期宮殿廟宇等建築彩畫的高規格工藝,令五牌樓呈現出輝煌大氣的視覺效果。登上正陽門箭樓向南眺望,一條通透的景觀視廊躍入眼簾,煥然一新的五牌樓身後,筆直的前門大街向南延伸,步行街上廣告牌匾也進行了統一規劃設計,凸顯京韻文化。
新式建築風貌修複 讓景觀更協調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和中軸線申遺要求,除了要對古建進行更新修複,一些新建築也參考曆史街區傳(chuan) 統院落布局及建築尺度進行改建。
地安門外大街的一些現代式建築,由於(yu) 高度影響了地安門外大街曆史風貌的完整性,對中軸線鼓樓與(yu) 景山萬(wan) 春亭景觀視廊有影響。為(wei) 此,對其進行降層改造及風貌修複,使周邊景觀更加協調。
打造綠色生態美景 全麵提升景觀視廊
不僅(jin) 如此,中軸線景觀視廊也注重綠色空間景觀的打造。提高中軸路林蔭覆蓋率、用公園綠地串聯起場地空間,既襯托中軸線的秩序美,也為(wei) 首都的生態添磚加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