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焦點訪談:“古都之脊” 時代之韻

發布時間: 2024-07-29 09:52:00 來源: 央視網

  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ju) 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中國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chan) 總數達到59項。特別是昨天(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很多了解北京城的朋友可能會(hui) 問,北京中軸線上已經有了故宮、天壇這些世界遺產(chan) ,為(wei) 什麽(me) 中軸線本身還要申遺呢?這條縱貫古今的中軸線,它的曆史和文化價(jia) 值究竟何在呢?

  在北京,位於(yu) 老城中心、縱貫老城南北有一條中軸線,它北起鍾樓、鼓樓,向南經過萬(wan) 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到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nong) 壇東(dong) 西對稱布局於(yu) 兩(liang) 側(ce) ,全長約7.8公裏,分布著15個(ge) 遺產(chan) 點。沿著這條中軸線,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築群。這條北京中軸線被稱為(wei) “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這裏麵有故宮、有天壇,它們(men) 都是世界遺產(chan) ,都有各自的價(jia) 值,它們(men) 在一起講述為(wei) 什麽(me) 中國人要建立這樣一個(ge) 秩序,我們(men) 怎麽(me) 樣來構建一個(ge) 城市,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我們(men) 的觀念有什麽(me) 樣的變化,我們(men) 就有何以中國的答案。”

  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司長鄧超:“它是講中國人,從(cong) 古代開始,對於(yu) 自己的城市,自己的首都怎麽(me) 去規劃,匠人營國是用什麽(me) 樣的理念做這個(ge) 事,講的是城市和自然的關(guan) 係、人和城的關(guan) 係、禮儀(yi) 秩序和城市建築的關(guan) 係。它是基於(yu) 禮製的概念,擇中、以中為(wei) 尊,左右講的是功能,左祖右社,形成中和的體(ti) 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認為(wei) “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世界城市曆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它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都城規劃理論,以及“中”“和”的哲學思想,為(wei) 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中軸線跨越曆史的長河,始建於(yu) 元代,完善於(yu) 明、清、近代和現代。一條中軸線,一部中華文明傳(chuan) 承與(yu) 賡續的曆史畫卷。但在北京中軸線開展申遺工作之前,很多曆史遺產(chan) 都淹沒在了曆史長河之中。隨著2012年申遺工作的開展,北京中軸線的文化遺產(chan) 也逐漸完整、清晰地展露出來。

  北京市文物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申遺辦專(zhuan) 職副主任褚建好:“2014年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北京時,多次深入曆史街巷、胡同院落,提出城市發展要高度重視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

  北京中軸線並不簡單是一條線,而是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yi) 和公共建築、居中道路遺存共同構成的城市建築群。清朝滅亡後,這些建築開始融入百姓生活,有一些已經成為(wei) 今天人們(men) 工作生活的場所,不同程度受到一些損害。

  北京先農(nong) 壇在中軸線上與(yu) 天壇隔中軸線相對,是古代帝王開展先農(nong) 祭祀禮儀(yi) 的重要場所,其中的慶成宮是先農(nong) 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慶成宮本來不是人們(men) 生活居住的場所,但由於(yu) 曆史原因,出現了很多自建房,所屬單位不同,產(chan) 權屬性不同,很多房產(chan) 資料缺失,房屋麵積難以確權,騰退的複雜性和難度非常大。

  北京市西城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hui) 四級調研員王勇:“實際在工作當中,提升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消除居住安全隱患為(wei) 我們(men) 關(guan) 注的重中之重。通過拉家常、解矛盾、算清賬等工作方式,獲得了廣大居民的認可,同時我們(men) 區也為(wei) 這個(ge) 項目配置了百子灣、美瀾灣、回龍觀等多處優(you) 質的定向安置房源,從(cong) 戶型到居室配備上為(wei) 居民提供了更多選擇。”

  既要保護文化遺產(chan) ,又要切實解決(jue) 群眾(zhong) 的實際困難,騰退工作取得了現場群眾(zhong) 的認可與(yu) 支持,僅(jin) 僅(jin) 30多天,就完成了慶成宮的騰退任務。而慶成宮才僅(jin) 僅(jin) 是先農(nong) 壇建築群落中的一個(ge) 院子。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jian) :“北京先農(nong) 壇是北京中軸線15個(ge) 遺產(chan) 要素之一,先農(nong) 壇是一個(ge) 組合型的建築群,在這個(ge) 組合型建築群裏麵有幾大院落組成,每一座建築都有它的曆史故事。”

  古代帝王親(qin) 耕的“一畝(mu) 三分地”和觀耕台、糧食收獲後祭奠用的神倉(cang) ,這些過去被單位、學校占用的遺產(chan) 建築,陸續被騰退和修複。先農(nong) 壇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它的功能、風貌、遺產(chan) 價(jia) 值逐漸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完整地講述出一個(ge) 獨特的中國農(nong) 耕文明故事,這是對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也是對中華文明的傳(chuan) 承。北京中軸線的申遺工作,還帶動了北京老城的整體(ti) 保護。

  北京中軸線挑起了北京城的脊梁,在市井煙火之間,也串聯起老城百姓的生活。中軸線周邊很多居民生活在老舊大雜院裏,生活條件有限,生活環境雜亂(luan) 。通過綜合整治,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區、緩衝(chong) 區範圍內(nei) 3000多條背街小巷環境得到精細化提升,通過申請式騰退整治,很多居民走出老胡同大雜院,過上了現代生活。

  曆史上,北京中軸線上排布的幾乎都是皇家禁苑,門禁重重,如今,城市街巷四通八達,紫禁城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遊客,中軸線兩(liang) 側(ce) 過去的禮製祭壇,成了博物館、市民公園、休閑廣場,市民、遊客徜徉其間。北京中軸線,已經成為(wei) 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空間和曆史記憶。

  北京市東(dong) 城區文化和旅遊局鍾鼓樓文物保管所業(ye) 務部職員王帥奇:“自從(cong) 鼓樓一層推出了時間的故事主題展,受到大家的歡迎,更多年輕的家長帶著青少年,包括大學生,來到鼓樓一層看數字展,感受老祖宗通過時間獲得的智慧。”

  鍾樓、鼓樓是北京中軸線上最美的“時間建築”,遊客們(men) 在這裏,可以感受到暮鼓晨鍾的悠遠綿長。在景山萬(wan) 春亭,人們(men) 可以俯瞰故宮的壯美,南北中軸一覽無餘(yu) 。在天安門廣場,重大國家慶典活動舉(ju) 世矚目。在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nong) 壇,人們(men) 可以了解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祭祀禮儀(yi) ,了解中國人祭天、祭地、祭祖、祭聖賢,敬畏自然的中華文明。新中國成立以來,圍繞中軸線,一係列規劃藍圖繪就了北京新的城市景觀帶。

  呂舟:“中華文明長期延續,一直影響著我們(men) ,也包括影響到二十世紀城市設計和城市規劃的思想,體(ti) 現在天安門廣場建築群的設計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今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hui) 堂。”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上,29個(ge) 巨大“腳印”從(cong) 永定門出發,沿著古老的北京中軸線,一步步走向鳥巢、水立方。

  呂舟:“鳥巢和水立方對應了天壇的圓和先農(nong) 壇的方,這就是一種文化基因,已經深深植根在我們(men) 的血液當中。”

  北京中軸線申遺以來,“中軸線”這個(ge) 詞已經越來越為(wei) 人們(men) 所熟知。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中軸線來重新認識北京城,參與(yu) 到北京中軸線的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來。

  在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區、緩衝(chong) 區周圍有160個(ge) 界樁,市民遊客可以掃描上麵的二維碼,進入小程序,欣賞中軸線的壯美景觀,了解中軸線的人文曆史,還可以通過“數字打更人”上傳(chuan) 圖片,為(wei) 遺產(chan) 保護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今天,北京中軸線已經申遺成功,但遺產(chan) 的保護、環境的治理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要有公眾(zhong) 的積極參與(yu) ,也要統籌全社會(hui) 的力量。

  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中心主任金錫彬:“北京中軸線南北跨度7.8公裏,涉及到15個(ge) 遺產(chan) 要素,涉及到東(dong) 城區、西城區,還有中央單位和北京市單位、區縣單位,保護管理機構比較複雜,我們(men) 成立了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保護中心,負責整個(ge) 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區、緩衝(chong) 區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遺產(chan) 的監測工作,實現了中軸線遺產(chan) 監測平台活態化的運行工作。”

  今天的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已經完整而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麵前。曾經見證曆史的北京中軸線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向全世界展示著古都魅力,講述著文明古國的故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考察時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一張金名片,傳(chuan) 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chuan) 承曆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的關(guan) 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北京中軸線在申遺過程中,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很好地平衡了保護和發展的關(guan) 係。它的申遺成功,向世界貢獻了古都保護與(yu) 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案例,也證明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世界影響力。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軸貫南北 古都文脈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圖2、圖3、圖4、圖5、圖6、圖8、圖11、圖14、北京中軸線遺產區示意圖均為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提供 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布設了專門闡釋遺產突出價值的主題展覽,在15個遺產構成要素現場設置了統一規範的標識係統和小型展覽。 [詳細]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