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已經有10年時間,在中國的生活經曆對我來說是一段充滿無限靈感的豐(feng) 富旅程。
2014年,我參加了中國和意大利的大學合作設立的雙學位項目,從(cong) 意大利前往中國上海的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深造。在這裏,我遇到了來自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多優(you) 秀的老師和同學。初到異國他鄉(xiang) ,周圍的一切對我來說都充滿趣味和新鮮感,我開始學習(xi) 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後來,我回到意大利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畢業(ye) 後仍希望到中國的高校任教。
2020年8月,我前往浙江溫州肯恩大學開啟人生新的旅程——教授可持續設計專(zhuan) 業(ye) 的課程。在溫州,古老風俗和時尚活力相互交融,不斷激發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潛心從(cong) 事研究、教育、實踐和傳(chuan) 播活動,盡情釋放學術熱情。我也十分珍惜每一次與(yu) 當地民眾(zhong) 接觸的機會(hui) ,並與(yu) 當地相關(guan) 部門合作,共同探索環境、社會(hui) 、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過去幾年,我專(zhuan) 注於(yu) 研究如何將中國傳(chuan) 統工藝和新的設計元素相融合,為(wei) 前者注入新的時代活力。我與(yu) 當地知名鞋類品牌合作,以“中國五行”為(wei) 主題,開發了一係列使用新型材料的運動鞋,以詮釋中國傳(chuan) 統的五行文化背後的概念和價(jia) 值。我還帶領學生與(yu) 當地的海窯藝術中心合作,設計了具有獨特美學、反映島嶼文化的創新3D瓷磚。
2021年,我到位於(yu) 溫州市甌海區西部的澤雅鎮進行實地考察,被澤雅屏紙深深吸引。澤雅屏紙製作技藝比較完整地保存、傳(chuan) 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可謂是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曾是澤雅當地的經濟支柱。然而,在現代生活方式的衝(chong) 擊下,隨著人們(men) 消費模式的快速變化,古法造紙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這一傳(chuan) 統手工藝正在失去吸引力和市場競爭(zheng) 力。
為(wei) 了讓“活化石”綻放新生,我策劃了“澤雅屏紙再造”項目,結合古法造紙工藝和現代美學,與(yu) 學生們(men) 一起製作了5盞精美的燈具,或呈現澤雅美麗(li) 的自然風光,或展示當地古老的建築特色。這些燈具不僅(jin) 是藝術品,也可以作為(wei) 文創產(chan) 品投入量產(chan) ,助力當地經濟發展。2022年,這些作品在澤雅龍溪藝術博物館展出,精湛的古法造紙技藝再次獲得人們(men) 關(guan) 注。
目前,我正在與(yu) 溫州唯一一位仍在從(cong) 事竹絲(si) 鑲嵌創作的老藝術家合作,進行一項名為(wei) “現代竹嵌”的研究,為(wei) 傳(chuan) 統竹絲(si) 鑲嵌領域引入新的材料、顏色、形狀、圖案和生產(chan) 技術,以便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這些古老的文化遺產(chan) 。
為(wei) 了在國際上推廣中國文化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我一直積極與(yu) 當地社區、工作室和工廠合作,開展了許多成功的設計項目。同時我也致力於(yu) 推動意中兩(liang) 國在藝術設計領域的交流。今年,我設計了一套既可以泡茶又可以衝(chong) 咖啡的器具,來表現意中文化之間的異同,希望使用者在品嚐美味的咖啡或茶時也可以相互學習(xi) 彼此的文化。
在中國生活期間,我收獲了愛情,結識了許多好朋友,也越來越感受到中華文明“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經濟全球化讓人與(yu) 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廣泛便捷,這些交流豐(feng) 富了我們(men) 的生活,推動我們(men) 走向更加多彩的未來。希望更多人敞開胸懷去擁抱彼此,讓跨文化交流成為(wei) 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重要力量。
(作者為(wei) 浙江溫州肯恩大學產(chan) 品設計專(zhuan) 業(ye) 助理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9日 16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