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以來,重慶大部地區出現暴雨天氣過程,全市19個(ge) 區縣升級為(wei) 防汛Ⅱ級應急響應。當地緊盯地質災害隱患點等重點區域,加強監測預報預警,果斷轉移受威脅群眾(zhong) ,積極應對強降雨天氣帶來的地質災害威脅。
30日上午,記者來到重慶市萬(wan) 州區鐵峰鄉(xiang) ,當地雨勢正大,沿途部分道路有落石。“我們(men) 提級應急響應,擴大避險範圍,在暴雨來臨(lin) 前就轉移了受威脅村民。”鐵峰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小峰告訴記者。
“在家的村民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村委會(hui) 裏床鋪、食物等物資充足,能夠滿足大家的基本生活,村幹部也住在這裏,方便照應。針對有村民需要臨(lin) 時回家喂養(yang) 牲畜,我們(men) 還派出村幹部一對一陪同,及時返回確保安全。”鐵峰鄉(xiang) 富強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小紅說,除投親(qin) 靠友外,大部分被轉移村民住在了村委會(hui) 的臨(lin) 時安置點內(nei) 。
7月30日,富強村村委會(hui) 辦公點內(n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小紅(右二)和被安置的群眾(zhong) 聊天,了解他們(men) 的困難和需求。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今年85歲的富強村村民魯德剛說,自家房子附近被確定為(wei) 存在地災隱患後,村裏立即把他和老伴兒(er) 轉移到了臨(lin) 時安置點。“村裏為(wei) 我們(men) 準備了床鋪、飯菜和充足的飲用水,很安心。”
記者在富強村多處居民住宅門口看到,每家門前都貼有一張“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上麵清晰記載了附近存在的災害點類型、等級以及預警信號、撤離路線與(yu) 安置點位置等信息。“入汛以來,全鄉(xiang) 進行了多次集中演練,幫助村民們(men) 熟悉大喇叭、吹哨、敲鑼等預警信號以及撤離路線等,提高防災意識。”李小峰說。
“目前萬(wan) 州全區共有903處地災隱患點,我們(men) 嚴(yan) 格執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核查的‘三查’製度。除區裏的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駐守地質隊員外,全區還在每個(ge) 監測點設置了一名監測員,每個(ge) 鎮設置了一名地災專(zhuan) 管員,發揮村鎮幹部、基層黨(dang) 員、老百姓的力量群防群治,及時發現、管控隱患。”萬(wan) 州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質勘查科負責人隆知汛說。
7月30日,富強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小紅(左一)和地質災害監測員魯業(ye) 江(右一)一起對富強村一處地質災害點進行測量和監測。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請同誌們(men) 會(hui) 同村和社區繼續做好巡查排查工作,若有險情,及時采取撤離、警示等措施。”7月29日,重慶市忠縣任家鎮黨(dang) 委召開緊急會(hui) 議,向全鎮黨(dang) 員幹部發出指令後,相關(guan) 人員根據應急方案劃分的區域迅速進入自己的“責任田”。
為(wei) 應對強降雨天氣,忠縣把防範地災風險、全方位排查隱患、提前轉移安置群眾(zhong) 、防止轉移群眾(zhong) 提前回流作為(wei) 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消除安全隱患。由於(yu) 全縣各鄉(xiang) 鎮提前進入戒備狀態,避險轉移492戶1062人,截至目前本輪降雨無新增災險情發生。
重慶市應急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自然災害防減救”綜合應用,可多跨協同氣象、水利等部門,縱向上聯動各區縣,貫通會(hui) 商預警、防汛抗旱、避險轉移、指揮救援、救災救助等業(ye) 務環節,並已在今年汛期部署區縣試用,在近幾輪強降雨應對中發揮出積極作用。(記者周聞韜、趙佳樂(l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