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光明時評】高校博物館向社會開放值得點讚

發布時間: 2024-08-05 17:29: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胡印斌(媒體(ti) 評論員)

  這個(ge) 暑假,湖北的大中小學生以及市民朋友多了參觀學習(xi) 的新去處。據媒體(ti) 報道,通過湖北“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平台“百校百館”,可以預約參觀全省上百個(ge) 高校、中學、科研機構的博物館、藝術館、科技館等,其中許多展館為(wei) 首次向公眾(zhong) 開放。

  武漢大學萬(wan) 林藝術博物館外觀像一塊巨大的隕石,華中科技大學校史館隱身於(yu) “最美森林大學”深處,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博物館收藏各類標本近30萬(wan) 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貨幣金融曆史博物館更是匯聚了古今中外的錢幣……這些藏在學苑“深閨”的高校博物館剛一亮相,就贏得“碰頭彩”,深深吸引了每一個(ge) 走進博物館的人。人們(men) 發現,大學校園裏還有這麽(me) 多這麽(me) 美的寶藏博物館。

  據了解,目前國內(nei) 一般意義(yi) 上的高校博物館數量超過300家。這是一個(ge) 可觀的數字。作為(wei) 博物館的一個(ge) 重要類別,高校博物館完全可以與(yu) 其他博物館一起,滿足大眾(zhong) 學習(xi) 、研究、欣賞的需求,成為(wei) 公共文化生活的“熱源”,讓人們(men) 在這裏“遊目千載,對話古今”,點亮尋常人生,豐(feng) 富精神世界。當這些博物館與(yu) 社會(hui) 的聯係越來越緊密,無疑會(hui) 釋放出科技和文化的充沛能量,從(cong) 而不斷激發創新的活力、培厚文化的土壤。

  雖然高校博物館與(yu) 一般博物館在科普和文化傳(chuan) 承功能上有所重合,但由於(yu) 高校博物館同時服務於(yu) 大學教育和研究,因此其公共服務功能有著更為(wei) 顯著的“精”“深”特點,這實際上也被視為(wei) 高校博物館的最大亮點。比如,目前已對公眾(zhong) 開放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飼料博物館就是世界上首家以飼料為(wei) 主題的博物館,這裏收集展示包括青貯飼料、礦物質飼料、維生素飼料、青綠飼料、蛋白質補充料等在內(nei) 的1500多種飼料,妥妥的世界第一。

  以如此“精”“深”的文化資源服務社會(hui) ,必然會(hui) 產(chan) 生奇妙的“浸潤”和“生發”。對於(yu) 青少年來說,每一次不經意的觸動,都可能會(hui) 撒下一顆希望的種子。眾(zhong) 多青少年循著這一通道走進大學,感受學術氛圍,將獲得持久的啟迪和滋養(yang) 。

  不過,也有人對高校博物館向社會(hui) 開放有些顧慮,認為(wei) 頻密的人流會(hui) 影響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這未免有些多慮。高校博物館本身就擔負著社會(hui) 教育功能,是社會(hui) 公益性文化事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隻要適當引流、精細管理,向公眾(zhong) 開放並不會(hui) 對校園秩序產(chan) 生影響。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就發布了《關(guan) 於(yu) 加強高校博物館建設與(yu) 發展的通知》,要求高校博物館積極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向社會(hui) 和公眾(zhong) 開放,開放時間應符合《博物館管理辦法》規定。

  當然,也應注意到,鑒於(yu) 高校博物館固有的教學科研職能,似乎也不應該完全與(yu) 社會(hui) 上其他博物館使用同一套運行邏輯。比如,有專(zhuan) 家指出,基於(yu) 文物保護需求,普通觀眾(zhong) 需要隔著玻璃觀展,但對考古學、博物館學等領域的研究群體(ti) 來說,則需要通過觸摸等方法更加細微地觀察。對此,不妨采取分類管理,滿足不同群體(ti) 的訴求。在展陳上,通過巧思的設計、生動的敘事、深入的互動,與(yu) 參觀者建立深度連接,“喚醒”展櫃裏的曆史,構建更有感染力的情境。

  “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高校博物館敞開大門,讓藏品“活起來”,發揮其教育功能,更好地參與(yu) 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不斷豐(feng) 富大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大有裨益也勢在必行。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05日 02版)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