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龍岩8月5日電 題:台胞遇見“非遺奇妙夜” 望與(yu) 台灣陣頭文化作交流
作者 葉秋雲(yun)
“看見、感動、改變”,來到中國傳(chuan) 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片區——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四角井曆史文化街區的台胞陳旻沁,觀看了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後,用這六個(ge) 字道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8月4日晚,在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四角井曆史文化街區,潮汕英歌舞亮相“非遺奇妙夜”。 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連日來,“非遺奇妙夜”在這裏持續上演,吸引正於(yu) 此參加兩(liang) 岸棒球交流活動的台胞前來一睹為(wei) 快。
潮汕英歌舞,近年來不僅(jin) 線下“吸睛”無數,而且“霸屏”各大社交平台。“我在台灣的時候,就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過英歌舞表演,覺得好厲害、好精彩。”來自台北的陳旻沁對中新社記者說,現場觀看覺得太振奮人心了,非常感動。
活動現場,英歌舞表演者手持一對木棒,配合著鑼鼓點和吆喝聲,時而翻滾跳躍,時而旋轉揮棒,邊走邊舞,十分瀟灑。陳旻沁坦言,他們(men) 的每個(ge) 動作都非常有張力,表演也非常賣力,一個(ge) 眼神、一個(ge) 動作就很容易讓人“入戲”。
自8月2日起,每天中午時分,廣東(dong) 潮汕洪少華英歌隊的隊員們(men) 就開始妝造設計、棍棒練習(xi) ,為(wei) 晚上的巡遊表演做準備。隊長洪英寶說,英歌舞要扮上戲曲裝,手持棍子表演,因為(wei) 是團隊合作表演,需要大家默契配合。
近年來,加入英歌舞表演的年輕人逐年增加,英歌舞在年輕人中“火出圈”。洪英寶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要一代一代傳(chuan) 承,“現在十幾歲的小孩是英歌隊裏的主力軍(jun) ,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文化傳(chuan) 承途徑”。
“非遺奇妙夜”活動中,還有打鐵花、姑田遊大龍、璧洲遊燈籠等特色非遺民俗薈萃,巡遊聯歡。在打鐵花的火雨星點中,姑田大龍被高高擎起、昂首搖擺,璧洲花燈紋彩華美、燈影綽約,古韻與(yu) 現代碰撞,見證非遺代代相傳(chuan) 煥發的新魅力。
8月4日晚,在福建省龍岩市連城縣舉(ju) 辦的“非遺奇妙夜”活動上,連城姑田大龍出遊。 中新社記者 王東(dong) 明 攝
姑田遊大龍起源於(yu) 明朝萬(wan) 曆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12年成功挑戰最長遊行花車吉尼斯世界紀錄。
連城縣姑田鎮中堡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華緒禎表示,姑田大龍的製作過程尤為(wei) 複雜,有著十幾道工序,“但是我們(men) 每年都做,每年都遊,這也體(ti) 現了客家人勇敢堅強、迎難而上的精神,寄托著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非遺奇妙夜”吸引眾(zhong) 多遊客和當地民眾(zhong) 一起圍觀,盡管夜雨突如其來,仍未影響他們(men) 觀看非遺表演的熱情。身為(wei) 台灣中華文化暨旅遊協會(hui) 理事長,陳旻沁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笑稱,在2024年東(dong) 森杯海峽兩(liang) 岸(連城)青少年棒球邀請賽暨第五屆海峽兩(liang) 岸(連城)青少年棒球文化節期間舉(ju) 辦“非遺奇妙夜”活動,不僅(jin) 讓參賽的兩(liang) 岸青少年可以受到傳(chuan) 統文化熏陶,也讓遊人有更多的文旅選擇。
“非遺需要年輕人去傳(chuan) 承。”看著非遺巡遊隊伍中一張張青春洋溢的麵孔,陳旻沁表示,希望大陸的這些非遺可以和台灣的陣頭文化作交流,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以繼續延續下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