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名校訪學、參觀文博場館、打卡名勝古跡、探索天文地理……今年暑期,研學旅行火爆出圈,迎來了一波新熱潮。
與(yu) 此同時,“研學遊變‘到此一遊’”“月入一萬(wan) 不夠研學7天”等吐槽聲也不時出現。研學遊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有研有學”?
7月24日,參加研學的學生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尹棟遜 攝
研學市場持續火熱也存隱憂
重慶酉陽縣桃花源景區推出手工紮染、漆扇DIY、石磨豆腐等10多種研學體(ti) 驗課程;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結合當地茶產(chan) 業(ye) ,大力發展“茶+文旅+研學”新業(ye) 態;貴州榕江縣利用“村超”帶來的巨大流量,將體(ti) 育賽事、苗侗文化與(yu) 研學旅行深度融合……
今年暑期,研學市場持續升溫,研學遊新業(ye) 態、新產(chan) 品不斷湧現,研學旅行成為(wei) 學校之外的“有趣課堂”。
暑假期間,位於(yu) 青島棧橋書(shu) 店的印象國風藝術館舉(ju) 行拓印研學活動,吸引學生前來學習(xi) 、體(ti) 驗。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從(cong) 讀萬(wan) 卷書(shu) 到行萬(wan) 裏路,研學風潮的興(xing) 起,推動了博物館熱、研學營地建設,研學旅行指導師等新職業(ye) 也受到追捧。艾媒谘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研學遊行業(ye) 市場規模達1469億(yi) 元,預計2028年將突破3000億(yi) 元。
但與(yu) 此同時,研學市場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有的家長反映,一些研學活動遊而不學,效果不及預期。
“新華視點”記者日前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看到,多支中小學生研學隊伍同時在館內(nei) 參觀。一名研學指導老師告訴記者,自己是在讀研究生,來做兼職;整個(ge) 研學活動以做遊戲為(wei) 主。“孩子們(men) 每天要看好幾個(ge) 點,在這個(ge) 博物館預留的時間隻有一個(ge) 多小時;館裏人滿為(wei) 患,我們(men) 很難讓學生深入了解文物知識。”
同時,一些人吐槽研學旅行費用高、質價(jia) 不符。在內(nei) 蒙古某事業(ye) 單位工作的趙女士,送中考剛結束的女兒(er) 參加了跨國研學遊,費用4萬(wan) 多元。錢花了不少,孩子卻說不上來有啥收獲。
在黑貓投訴等平台上,一些消費者投訴研學機構存在住宿標準降級、用餐標準偏低、研學行程縮水等方麵問題。
此外,一些研學旅行保障不足,存在安全隱憂。江蘇省消保委此前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兩(liang) 成的消費者認為(wei) 研學旅行的安全保障不到位;安全隱患包括研學項目與(yu) 學員年齡不適配、隨行工作人員未經醫療或應急培訓、研學旅行產(chan) 品或場地存在安全風險等。
“教育+”≠“旅遊+”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研學遊市場發展較快,不少機構一哄而上,一些問題也隨之產(chan) 生。
——主體(ti) 魚龍混雜,缺少行業(ye) 規範。
隨著研學市場興(xing) 起,傳(chuan) 統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地方文旅集團乃至“網紅”老師等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ti) 紛紛湧入,讓競爭(zheng) 更加激烈。
記者在“企查查”上以“研學”為(wei) 關(guan) 鍵詞搜索相關(guan) 機構,相關(guan) 結果達4萬(wan) 多條;其中,成立不滿1年的公司就有近3000家。相當一部分研學機構資質不全,課程體(ti) 係、師資團隊和服務管理跟不上;一些機構先拉業(ye) 務,然後隨意轉包。
市場火熱還催生出研學旅行指導師這一新職業(ye) 。一些機構通過開展所謂的培訓辦證斂財。網絡平台上,一些培訓機構聲稱“交費1000元、30天拿證書(shu) ”,有網友發帖稱“第一次考研學旅行指導師,7天拿證上岸”。
——課程研發不足,缺少創新產(chan) 品。
研學旅行是一種通過旅行開展研究性學習(xi) 的活動,本質是“教育+”,而非“旅遊+”。然而一些家長反映,很多研學遊就是傳(chuan) 統觀光旅遊產(chan) 品“穿衣戴帽”後搖身一變而來,能吃好喝好住好玩好,卻少有教育內(nei) 容;打著研學的旗號,研學體(ti) 驗項目及課程設計卻主題模糊、內(nei) 容空洞。
江蘇省消保委問卷調查顯示,34.7%的受訪者認為(wei) 組織機構缺乏經驗;31.5%的受訪者認為(wei) 研學課程設計不科學、教育功能缺失;21.7%的受訪者認為(wei) 研學導師不專(zhuan) 業(ye) 。
——研學合同“埋雷”,缺少維權途徑。
廣西南寧市民周女士給孩子報了外地研學遊,旅行社給出一份合同,合同對消費者規定了高額違約金,提前7天告知不能參團也要交全款50%的違約金;但與(yu) 此同時,合同對餐飲標準、服務質量等規定都很含糊。研學過程中,由於(yu) 對接出了問題,原定方案裏的很多事情無法落地。家長們(men) 找旅行社溝通退費遭拒,最終不了了之。
今年“3·15”,中國消費者協會(hui) 發布的2023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研學遊”“低價(jia) 遊”欺騙誘導暗藏陷阱引發的相關(guan) 投訴上榜。有的研學機構為(wei) 逃避自身責任,不與(yu) 消費者簽訂合同,或者合同中“埋雷”,增加了消費者維權難度。
減少亂(luan) 象,提升研學質量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隨著研學市場日趨火熱,公眾(zhong) 對研學遊的期待和要求也越來越高。亟需完善監管體(ti) 係,減少行業(ye) 亂(luan) 象,推動研學市場健康發展。
“研學的本質是教育和學習(xi) ,要讓孩子在遊覽中學習(xi) ,不能把研學遊簡單辦成觀光旅遊。”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副教授張愛平建議,研學機構要練好內(nei) 功,做好研學內(nei) 容開發。要充分利用當地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挖掘特色主題,豐(feng) 富研學內(nei) 容,完善課程體(ti) 係,實現課程的趣味性、知識性、科普性相結合。
7月28日,在山東(dong) 省棗莊市稅郭鎮一家紡織服裝企業(ye) 的成衣車間,參加研學活動的小學生們(men) 在了解服裝生產(chan) 過程。新華社發(孫中喆 攝)
好的研學課程離不開優(you) 質的研學旅行指導師。專(zhuan) 家建議,相關(guan) 部門盡快出台研學旅行指導師的從(cong) 業(ye) 標準,嚴(yan) 格考培流程,規範從(cong) 業(ye) 人員管理;相關(guan) 高校可有針對性組織相關(guan) 培訓。
作為(wei) 一種文旅新業(ye) 態,研學遊涉及學校、旅行社、研學基地等機構,教育、文旅等部門有必要加強協同共治,共同促進研學市場健康發展。
北京孟真律師事務所律師舒勝來建議,相關(guan) 部門可建立聯動機製,開展定期檢查,加強對研學消費領域廣告宣傳(chuan) 、經營資質、定價(jia) 收費、人員資質等方麵的監管,推出研學旅行示範合同文本,公開透明定價(jia) ,保障研學旅行安全。
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提醒,學生和家長在選擇研學服務前須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如果發生糾紛,應及時向12315或有關(guan) 部門投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