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節氣。立秋過後天氣逐漸轉涼,但暑熱未盡,晝夜溫差大,公眾(zhong) 應如何養(yang) 生保健?怎樣科學健康度過季節交替,特別是預防呼吸道疾病和過敏?中老年人如何加強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6日以“時令節氣與(yu) 健康”為(wei) 主題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就相關(guan) 問題進行解答。
“立秋時節要注意涼風影響,還要繼續防暑祛濕。”北京中醫藥大學東(dong) 直門醫院主任中醫師龔燕冰在發布會(hui) 上說,這個(ge) 時期預防感冒要兼顧祛濕和驅寒。立秋之後的一段時間,可能會(hui) 出現口幹、咽幹等症狀,可多吃百合、梨、銀耳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若出現流鼻涕、咽痛等感冒症狀,按揉列缺穴,可起到宣肺解表、溫經通絡作用。
立秋仍處於(yu) “三伏天”的中伏,俗稱“秋老虎”,人們(men) 容易出現四肢乏力等症狀,對此,專(zhuan) 家表示,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炎熱,出現上述症狀很可能是濕氣困脾的表現。宜通過食養(yang) 結合的方法進行調養(yang) ,可以煮藥膳粥,根據個(ge) 人口味喜好,在粥裏麵適量加入蓮子、山藥、薏米、茯苓等。
在夏秋交替時節,易引發流感等呼吸道傳(chuan) 染病。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研究員王麗(li) 萍在發布會(hui) 上建議,公眾(zhong) 樹立“每個(ge) 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保持良好的個(ge) 人衛生習(xi) 慣,養(yang) 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身體(ti) 素質,提高身體(ti) 抵抗力。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積極接種流感、肺炎疫苗等,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兒(er) 童等重點人群,能有效減少呼吸道傳(chuan) 染病感染和重症發生風險。自覺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發熱、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狀,盡量居家休息,視情況及時就醫。
針對季節交替預防過敏問題,專(zhuan) 家特別提醒,對於(yu) 已知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等,應盡量避免接觸;保持室內(nei) 清潔,特別是臥室、客廳等易積聚灰塵和過敏原的地方;秋季是海鮮等食物的豐(feng) 收季節,但過敏體(ti) 質者應謹慎食用;如果出現皮膚瘙癢、紅腫、打噴嚏、流鼻涕等過敏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過敏史和症狀表現。
秋季是心血管疾病多發季節,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會(hui) 突然出現頭暈乏力、胸悶心慌、四肢麻木等症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主任醫師馬長生在發布會(hui) 上提醒,立秋之後,中老年人血壓波動可能會(hui) 更大。心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視心血管病的預防和危險因素控製,及時到醫院複查,遵醫囑規律用藥,將血壓、血脂、血糖控製在理想水平。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xi) 慣,包括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不吸煙、限製喝酒、不久坐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