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從(cong) 山東(dong) 青島起航,赴西太平洋海域開展為(wei) 期45天的調查工作。
這是駛向大洋也是駛向大山的旅程,“深海一號”船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通過深潛探索神秘的海山。
海山,海平麵以下的山峰,這裏“隱藏”著深海生命的奧秘,也是人類了解最少的生物棲息地之一。
本航次的科考重點,便是海山這一獨特的生態係統和環境。
據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wei) 介紹,本航次將在西太平洋麥哲倫(lun) 海山鏈開展調查,這裏水深1500至3000米,生物多樣性高、生態係統獨特,被視為(wei) 未來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you) 先區。
“我們(men) 計劃在該區域的3個(ge) 工作區開展生物多樣性及環境調查,利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海箱式取樣器、深海著陸器等裝備調查海山深海生物類群,掌握海山生境所在區域的位置、環境特征和生物群落組成。”許學偉(wei) 說。
在45天的調查工作中,“蛟龍號”計劃下潛18次。作為(wei) 深海調查的“實力擔當”,“蛟龍號”將發揮采集性能好、環境擾動小等技術優(you) 勢,對深海生物、海水、沉積物,包括海參、海百合、冷水珊瑚、微生物等進行采集研究,深化人們(men) 對海山生物多樣性特征、海山地形地貌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大洋環流動力學與(yu) 物種傳(chuan) 播關(guan) 係等問題的認識。
作為(wei)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息地,深海環境已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人類陸海活動的嚴(yan) 重影響,但人類對深海生境的科學認知還非常缺乏,這已成為(wei) 全球深海科學治理的主要瓶頸之一。
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唐冬梅在起航儀(yi) 式上表示,我國牽頭的“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獲得39個(ge) 國家的支持和參與(yu) ,體(ti) 現了各國同行對“海洋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的深刻認同。
作為(wei) 該計劃下的首個(ge) 國際航次,本航次搭載了來自加拿大、西班牙、哥倫(lun) 比亞(ya) 、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11名境外科學家,中外科學家按學科專(zhuan) 業(ye) 分為(wei) 不同小組,共同開展科學考察工作。“我們(men) 將一同探尋深海奧秘,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養(yang) 護和可持續利用。”本航次境外首席科學家、香港浸會(hui) 大學教授邱建文說。
今年上半年,“蛟龍號”執行了中國大洋83航次任務,這是我國載人深潛首探大西洋。
這一次,“蛟龍號”首次搭載境外科學家下潛,西太平洋將見證中外科學家攜手探秘、逐夢遠航。
我們(men) 期待,中國蛟龍滿載而歸!
策劃:陳芳
記者:王立彬、王聿昊、古一平
新華社國內(nei) 部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