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東(dong) 西塔。黃萬(wan) 成攝(人民視覺)
朱漆大門緩緩打開,人頭攢動的福建泉州府文廟,人群瞬間安靜,明倫(lun) 堂前,演奏者抱著各式樂(le) 器落座於(yu) 八足圓凳上。清雅的南音曲目《春光明媚》響起,大阮、南音琵琶、現代木箱鼓、洞簫等樂(le) 器相得益彰……
每隔一周,泉州點水南樂(le) 樂(le) 團成員、洞簫演奏技藝傳(chuan) 承人沈藝捷便帶著樂(le) 團老夥(huo) 計們(men) 來到泉州府文廟展演。“古遺址上湧起時代潮,活動效果超乎想象地好!”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說。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中國第五十六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近年來,泉州以打造世界遺產(chan) 保護利用典範城市為(wei) 目標,大力推動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可持續發展,著力發展人文經濟,讓山海之美與(yu) 人文之韻更好為(wei) 發展增添光彩。
“家門口的文化遺產(chan) ,誰能不愛護呢?”
紅磚古厝,曲徑通幽,金魚巷裏,腳下是青銅鋪就的金魚圖案,身旁是流光溢彩的泉州花燈。行走在泉州中山路這條百年街巷中,滿眼都是喜慶的“中國紅”。鑼鼓聲起,南音、木偶戲、火鼎公婆等戲團魚貫而過,不少身著馬麵裙、華服衣裳的年輕人用相機記錄下難忘時刻。
“我們(men) 對金魚巷組織實施了微改造工程,做到留人、留形、留鄉(xiang) 愁。”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長李慶軍(jun) 說。
經曆過微改造的金魚巷,是泉州古城修複“繡花功夫”的典型映照——以傳(chuan) 承曆史文脈、提升街區街巷、改善人居環境為(wei) 重點,秉承“修舊如舊”的修繕理念,泉州對669幢傳(chuan) 統曆史建築逐一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分批修繕,做到“原址、原狀、原物、原汁原味”。3年來,泉州古城相繼啟動金魚巷微改造項目、中山中路綜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邊街巷綜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邊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
開元寺、石湖碼頭、德化窯址、市舶司遺址……走進泉州的22個(ge) 遺產(chan) 點,千年以前,“漲海聲中萬(wan) 國商”的繁盛景象猶在眼前。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前副主席、中國文物學會(hui) 世界遺產(chan) 研究會(hui) 主任委員郭旃說:“保護泉州1300多年的曆史文脈,要注意世界遺產(chan) 的綜合效應和根本效應,進一步加強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管理。”
保護的首要前提是加快建章立製、堅持製度規範。今年1月1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對泉州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管理、研究、利用及相關(guan) 活動進行了係統規範。在泉州,2023年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立法占總立法數的一半以上。這些法規條例的保護對象,不僅(jin) 包括世界遺產(chan) ,也包括普通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建築。
多方形成合力,在泉州,已建立文物與(yu) 司法監察的聯動監督機製,全麵統籌世遺保護利用工作。
“本次修繕工作已順利完成!”近日,位於(yu) 泉州晉江的莊用賓故居,修繕施工傳(chuan) 來了好消息。2023年,修繕工程施工隊進駐後提出了一些增補項目,但囿於(yu) 資金問題,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晉江市紀委監委檢查組及時督促晉江市文旅局及下屬文化館做好增補項目必要性審定,組織主管部門、屬地街道、莊用賓後人代表及施工方“四方”會(hui) 商,確定增補量和資金出處。不到半個(ge) 月,項目便正式啟動。
從(cong) 多方聯動到民眾(zhong) 參與(yu) ,泉州文物保護利用共治共享的格局正在形成。
周日早上7點,家住鯉城區海濱街道水門社區的吳秀滿老人,早早來到巷子盡頭的市舶司遺址。千百年前,這裏曾是萬(wan) 國商船的必經之地,是我國重要的古海關(guan) 遺址,如今還有一座四合院矗立於(yu) 此。87歲的吳秀滿,成為(wei) 市舶司遺址的“民間守護人”已有28年,年至耄耋依然精神矍鑠,對遺址曆史如數家珍,“家門口的文化遺產(chan) ,誰能不愛護呢?”
不隻吳秀滿,泉州市文物局建立了一支100多人參與(yu) 的文物誌願者服務隊伍,涵蓋文物專(zhuan) 家谘詢、義(yi) 務講解、義(yi) 務巡查等領域。與(yu) 此同時,每年至少一次的文物利用和安全管理培訓班,讓吳秀滿常學常新:“你看,線上導覽、錄製語音講解,我可是緊跟潮流呢!”
“對家鄉(xiang) 的自豪感激發出新的創造力”
青石路麵,石坊矗立,泉州古城模範巷內(nei) ,一座名為(wei) 小山叢(cong) 竹的口袋公園,續寫(xie) 著泉州千年文脈。
“唐代,為(wei) 紀念‘閩文之祖’歐陽詹,建有祀詹祠堂不二祠;北宋,在祠旁築屋為(wei) ‘小山叢(cong) 竹書(shu) 院’;南宋,大儒朱熹多次在此講學,建亭植竹題匾。南宋以來,古代官員和文人墨客途經泉州必到小山叢(cong) 竹拜謁朱熹,小山叢(cong) 竹因此聲名遠播,是泉州文脈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說起小山叢(cong) 竹的曆史淵源,泉州僑(qiao) 鄉(xiang) 文體(ti) 產(chan) 業(ye) 開發公司負責人林曉贇滔滔不絕。
眼前這座秀麗(li) 的口袋公園,在20世紀曾經房屋破敗、道路坑窪。
2017年以來,泉州市出台《泉州古城生態修複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方案》,在古城範圍全麵啟動12項修複計劃,小山叢(cong) 竹的修複工作全麵展開,並在2021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對世界遺產(chan) 進行保護是全體(ti) 泉州市民發自內(nei) 心的一種情感,對家鄉(xiang) 的自豪感激發出新的創造力。”郭旃說。
曾經為(wei) 家鄉(xiang) 泉州寫(xie) 就《刺桐城》一書(shu) 的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如今受聘成為(wei) 小山叢(cong) 竹書(shu) 院首任山長,在書(shu) 院裏牽頭開辦係列講座,邀請名家學者來到泉州,也吸引眾(zhong) 多本地文化名家相繼走進小山叢(cong) 竹,力爭(zheng) 將這裏打造成為(wei) “立足泉州,放眼世界”的文化地標與(yu) 學術高地。
在泉州,眾(zhong) 多曆史建築得以保存文脈。通政巷北側(ce) ,擁有180餘(yu) 年曆史的蘇廷玉故居,引進文化產(chan) 業(ye) 公司,木偶戲團展演是其常備活動;始建於(yu) 清初的正音書(shu) 院,如今吸引講學堂、電台節目錄製、公益閱讀等多項活動在此常駐,一個(ge) 功能全麵的青少年文學素養(yang) 提升基地已然成形;修繕後的黃氏宗祠作為(wei) 泉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步作為(wei) 泉州古城考古陳列展示館,對公眾(zhong) 免費開放;金魚巷49號通過以修繕權換取使用權,設立了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泉州工作站……
以民為(wei) 本、以用促修、共建共享,近年來,泉州市注重提升民眾(zhong) 的文化認同,深入挖掘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在微改造中留住泉州古城的“根”與(yu) “魂”,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景象再現宋元時期獨特的海洋文化風貌。
洛江區萬(wan) 安街道橋南社區,背山麵海,坐落於(yu) 世界遺產(chan) 點洛陽橋畔,以“橋南”為(wei) 名已有上千載,村裏僅(jin) 300多米長的古街,便隨處可見閩南祖厝、中西合璧洋樓,結構豐(feng) 富,工藝精湛,彰顯了木雕、磚雕、石雕等傳(chuan) 統藝術的魅力。
坐擁優(you) 質的世遺資源稟賦,在申遺成功以來,橋南古街人氣日漸提升。洛陽橋世遺大講堂、洛陽橋公益宣傳(chuan) 活動、“風采世遺 有福洛江”和“文明旅遊·悅享生活”大美洛江交響音樂(le) 會(hui) 等精品活動在此舉(ju) 辦。
申遺成功以來,泉州市加快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目前已有德化窯、永春苦寨坑窯遺址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磁灶窯(金交椅山窯址)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獲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運行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文促產(chan) ,讓村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華燈璀璨,位於(yu) 豐(feng) 澤區的漢月花燈工作室裏,國家級非遺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傅草藝還在通宵趕工,手中一盞名為(wei) “清和富貴”的無骨刻紙料絲(si) 燈即將完工。再過兩(liang) 天,這盞融合刻紙、繪畫、料絲(si) 、瀝粉線、貼金箔等多項技藝的花燈,將現身在一家茶旅空間裏,與(yu) 瓷器、茶葉一起,成為(wei) 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
“傳(chuan) 統的元宵花燈,如今有了日常應用場景,訂單多到排不過來。”傅草藝笑著說。17歲便開始拜師學藝,傅草藝在早年間也曾為(wei) 生計發愁——元宵花燈節慶屬性強,工藝複雜但不耐用,銷路打不開,手藝人便無法以此為(wei) 業(ye) 。
“要說改變還是這幾年的事,曆史文化街區的修繕,各式酒店、茶旅空間的興(xing) 起,讓花燈有更多的展示機會(hui) 。”傅草藝說。工作室裏,既有傳(chuan) 統花燈,也有針刺工藝的台燈、DIY小花燈。“尤其是針刺台燈,廣泛應用在新中式裝修風格中,銷量一直很好。”
傅草藝的話語,映射泉州以文促產(chan) 、以產(chan) 興(xing) 文的人文經濟發展之路。2023年以來,泉州市在全市範圍內(nei) 部署開展“文旅+”專(zhuan) 項行動,實施古城配套提升、古城引流、文化賦能工業(ye) 、小分隊推介、海絲(si) 推薦官工作室、簪花圍爆款IP打造等係列工程。
在海浪濤聲裏,於(yu) 蠔殼大厝邊,將浪漫的簪花戴於(yu) 頭頂,是怎樣一種體(ti) 驗?豐(feng) 澤區東(dong) 海街道蟳埔社區,自打去年“蟳埔簪花圍”在網絡上走紅以後,便吸引來大量遊客——據有關(guan) 短視頻平台統計,今年春節,“蟳埔簪花圍”相關(guan) 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3058%,成為(wei) 播放量增長最快的民俗項目。
“3.8平方公裏的社區裏,誕生了300多家經營主體(ti) ,其中經營簪花圍業(ye) 務的便有超200家,吸引外來攝影、花藝、美妝從(cong) 業(ye) 人員上千人……”蟳埔社區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莊群笑著說起一年來的變化。眼下,每日上萬(wan) 人次的客流量,為(wei) 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文化現象走紅帶來市場繁榮,但同樣也要加強監管,避免過度商業(ye) 化,保護好非遺民俗,深挖文化內(nei) 涵。”豐(feng) 澤區蟳埔民俗文化村保護提升指揮部工作人員黃燕鵬說,組建跨部門的指揮部和文化專(zhuan) 班、邀請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村落規劃開發、對破敗民居進行統一托底修繕、規範市場運行……“目標就是係統保護蟳埔文化,以文促產(chan) ,讓村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一組數據,讓泉州市文旅經濟辦副主任顏福州頗為(wei) 驕傲:2023年,泉州市接待遊客8600多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54%,增速全省領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jia) 泉州世遺傳(chuan) 播呈“冪數增長”態勢。
“作為(wei) 世界遺產(chan) 城市,泉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樹品牌、強龍頭、提能級’為(wei) 抓手,著力打造全國最具煙火氣的旅遊城市、世界海絲(si) 多元文化旅遊目的地。”泉州市市長蔡戰勝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