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完善流通體(ti) 製”。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必須把建設流通體(ti) 製作為(wei) 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通體(ti) 製建設成果豐(feng) 碩,國家骨幹流通網絡日益健全,流通領域新業(ye) 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商品和要素流通製度環境進一步完善。以商貿流通為(wei) 例,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批發和零售業(ye) 增加值達12.3萬(wan) 億(yi) 元,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9.8%;流通設施不斷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超過4000家,農(nong) 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近4萬(wan) 家;流通新業(ye) 態加快發展,全國網上零售額15.4萬(wan) 億(yi) 元;農(nong) 村、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2.9%和12.5%;開放融合持續深化,市場準入和貨物跨境流動的障礙減少,16家流通企業(ye) 進入世界500強榜單。
同時,我國流通體(ti) 製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從(cong) 流通布局看,物流網絡分布不均衡,農(nong) 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不少地方缺少對大型商業(ye) 綜合體(ti) 等商業(ye) 網點的規劃引導,存在重複建設情況。從(cong) 物流建設看,標準化、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比較突出,各種運輸方式融合銜接不夠順暢,商品和服務跨區域流通仍不順暢。從(cong) 動能培育看,流通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實體(ti) 商店等傳(chuan) 統商貿主體(ti) 麵臨(lin) 巨大轉型壓力,一些地方存在“重生產(chan) 、輕流通”的現象,缺少國際水準的大型流通企業(ye) 。從(cong) 管理體(ti) 製看,流通領域涉及部門多,一些地方多頭管理、職能交叉和監管空白、留有盲點並存,現代流通的立法工作仍有待加強,信用體(ti) 係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完善流通體(ti) 製,需打好“軟硬”組合拳。
第一,健全一體(ti) 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提升治理水平。完善流通規則和標準體(ti) 係,加強對我國流通領域現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修訂和完善,推動流通領域的法規體(ti) 係與(yu) 國際接軌。加快推動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公益性立法工作,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保供穩價(jia) 水平。完善流通治理機製,推動線下商貿流通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進程,支持流通領域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成長壯大。促進供應鏈協同創新,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支持流通企業(ye) 健康發展,防止惡性競爭(zheng) ,培育世界一流流通企業(ye) 。推動流通領域信用體(ti) 係建設,形成以信用監管為(wei) 基礎的新型監管機製。
第二,健全現代流通網絡,促進供需銜接。打通關(guan) 鍵堵點、拓展流通空間,形成供需互促、產(chan) 銷並進的良性循環。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商品交易市場網絡,將發展商貿流通規劃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商貿流通網點、設施用地或空間需求,優(you) 先保障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菜市場、便利店等民生設施用地。加強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支持關(guan) 係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健康發展。健全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網絡,完善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骨幹網絡,開展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程,加快貫通縣鄉(xiang) 村電子商務體(ti) 係和快遞物流配送體(ti) 係,加強對中西部地區政策支持。健全城鄉(xiang) 多層次商貿網絡,加強郵政、供銷、電商、快遞、益農(nong) 信息社等資源協作,提高農(nong) 村商業(ye) 網點便民綜合服務水平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第三,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降低全社會(hui) 物流成本。推動農(nong) 村市場升級,鼓勵社會(hui) 資本進入,加大對冷鏈設施、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預處理設施等具有一定公益性項目的引導和財政扶持,鼓勵龍頭企業(ye) 牽頭打造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鏈。推動城市商業(ye) 提質升級,統籌推進縣域商業(ye) 體(ti) 係建設,打造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發展特色街區和商圈,提升和改善消費環境,滿足個(ge) 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加快智能物聯技術應用,提高數字技術在物流業(ye) 全過程的滲透率,推動物流要素在線化數據化,實現物流資源的線上線下聯動。統籌規劃物流樞紐,優(you) 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善合作機製,加強分工協作和優(you) 勢互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