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讓農村居民“老有優養”——重慶萬州探索養老服務機構管理新模式

發布時間: 2024-08-12 08:21:00 來源: 光明日報

  對於(yu) 79歲的特困老人牟一彬來說,周末和節假日其實沒有什麽(me) 不同。“每天都有文娛活動,隔三岔五會(hui) 來誌願者,護理也越來越專(zhuan) 業(ye) 。”牟一彬一邊說,一邊熱心地帶記者去看他在重慶市萬(wan) 州區甘寧鎮養(yang) 老服務中心的“家”。

  走過幹淨整潔的庭院,幾個(ge) 正在桂花樹下喝茶聊天的老人笑眯眯地和牟一彬打招呼。牟一彬想找一位年齡相仿的朋友,發現他正在娛樂(le) 室和另外幾位老人一邊打撲克一邊看奧運直播。“待會(hui) 兒(er) 你們(men) 也留下來吃吧,飯菜還可以喲。”牟一彬說,“關(guan) 鍵是人多,熱鬧得很。”

  為(wei) 滿足農(nong) 村居民對高品質養(yang) 老服務的需求,萬(wan) 州區從(cong) 2019年開始在農(nong) 村試點推廣養(yang) 老服務機構公建民營運營管理模式,由政府出資修建養(yang) 老服務機構,委托民營企業(ye) 為(wei) 入住的特困供養(yang) 對象提供專(zhuan) 業(ye) 的養(yang) 老服務。民營企業(ye) 通過優(you) 質服務形成品牌效應後,可以根據農(nong) 村居民需求麵向社會(hui) 開放養(yang) 老服務。

  “結合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工作,我們(men) 從(cong) 對口支援城市南京引進了一家知名養(yang) 老服務企業(ye) ,將全區28個(ge) 敬老院整體(ti) 委托運營,探索一條既能提高兜底保障特困老人集中供養(yang) 水平,又能提高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社會(hui) 化供給能力的新路徑。”甘寧鎮民政和社會(hui) 事務辦公室主任晏吉順認為(wei) ,萬(wan) 州的農(nong) 村養(yang) 老已經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專(zhuan) 業(ye) 化、品牌化的發展新路徑。“公建民營前,我們(men) 這兒(er) 隻能入住30位特困老人,隻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這幾年入住人數連年增長,現在已經超過90人,其中有27位老人是覺得這兒(er) 服務好,自願繳費入住的。”晏吉順說。

  甘寧鎮黑馬村89歲的王中田老人,原來一直在家由兒(er) 子兒(er) 媳照料。眼看著兒(er) 子兒(er) 媳年齡也大了,家門口這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看起來很不錯,王中田決(jue) 定住進來試試。“吃住條件不比在家裏差,護理醫療家裏沒法比,也不用一直辛苦兒(er) 子兒(er) 媳了。”王中田說自己在養(yang) 老服務中心吃得好、睡得香、耍得開心。更讓他欣慰的是,他住進養(yang) 老服務中心後,兒(er) 子兒(er) 媳又能出去工作了,倆(lia) 人加起來每月有1萬(wan) 多元的收入。

  “原來我們(men) 農(nong) 村地區養(yang) 老服務機構入住率隻有31%,現在已經達到51%。隨著品牌效應的提升,最近兩(liang) 年自願入住的老人明顯增加。”萬(wan) 州區民政局副局長向東(dong) 介紹,區裏同時還利用養(yang) 老機構社會(hui) 化運營契機,發揮專(zhuan) 業(ye) 養(yang) 老服務企業(ye) 的資源優(you) 勢,按照“整體(ti) 規劃、分區安置、集中供養(yang) ”原則,優(you) 化過去農(nong) 村養(yang) 老機構對失能、失智、自理、半自理老人混住供養(yang) 的模式,結合實際探索“互助養(yang) 老”“開心養(yang) 老”等特色養(yang) 老方式,進一步提升農(nong) 村老人的幸福感。

  (本報記者 張國聖 李宏 黃漢鑫)

(責編: 劉莉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