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人員在進行吊裝作業(ye) 。 □龍源電力供圖
8月3日,20台風電機組在烏(wu) 恰縣吾合沙魯鄉(xiang) 群山之上轉動起來,我國西北地區海拔最高的風電場投入運營,它的投運標誌著我國在高海拔地區風能開發上取得突破,也結束了新疆南疆地區沒有風力發電的曆史。
“克州也從(cong) 以傳(chuan) 統的光電、水電為(wei) 主要發電形式,乘上了發展風能這一清潔能源的快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政策法規和經濟體(ti) 製改革科幹部徐勳傑說。
風起西極 應時而生
烏(wu) 恰縣位於(yu) 祖國西極,天山、昆侖(lun) 山兩(liang) 大山脈在此交會(hui) ,形成了一個(ge) 喇叭口狀的峽穀通道,風由此而生。
隨著低碳環保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包括風力發電在內(nei) 的綠電越來越受到重視。南疆地區何時才能用上風力發電,一直是瞿峭剛想做的事。
今年是瞿峭剛在國家能源集團新疆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源電力”)工作的第11年,如今的他已成為(wei) 龍源電力烏(wu) 恰風電項目部經理。龍源電力是一家33年致力於(yu) 風力發電的新能源公司,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風電運營商。2022年,公司將目光聚焦到了烏(wu) 恰縣。
建設風力發電場,必須有足夠穩定的風。2022年,瞿峭剛帶領技術人員走遍了兩(liang) 山交會(hui) 處的每一個(ge) 風口,在經過1年的測風工作後,他們(men) 得出一個(ge) 結論:烏(wu) 恰縣山穀地帶年均風速在6米/秒,每年3月至7月為(wei) 大風天氣,風季長、風速大,完全適合建設風力發電場。
兩(liang) 山交會(hui) 既是優(you) 勢,也是難題。龍源電力將烏(wu) 恰風電場的位置確定在了吾合沙魯鄉(xiang) 的大山之巔,可蜿蜒崎嶇的山路給他們(men) 出了一道道難題:長達95米的扇葉需要從(cong) 河北省長途運輸、1000噸的吊車在當地根本找不到、隻有5.5米寬的山路無法容納寬度12.5米的吊車通行、呼嘯而至的強陣風讓施工作業(ye) 過程時斷時續。
為(wei) 了讓南疆群眾(zhong) 早日用上清潔能源,龍源電力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扇葉過長無法走高速公路,公司就和材料供應商協商走“國道+沙漠公路”;當地找不到大型吊車就從(cong) 奇台縣和若羌縣租賃;山路太窄,無法通行,就把吊車拆了運到作業(ye) 地再進行組裝;強陣風來臨(lin) 時停止作業(ye) ,風小了就加油幹。
在無數風電人的努力下,烏(wu) 恰風電場建設走上了快車道。8月3日,首批20台風電機組正式投產(chan) 。
科技之花 綻放高原
烏(wu) 恰縣平均海拔3197米,海拔高,意味著這裏的紫外線更強、氣溫更低。烏(wu) 恰風電場所在地全年紫外線強烈,冬季長達6個(ge) 月,最低氣溫低於(yu) 零下50℃,同時還有空氣稀薄、雷電頻發等不利因素。
高海拔增加了風電場日常維護工作的成本和難度,為(wei) 了建設好南疆地區首座風電場,龍源電力以科技賦能,解決(jue) 了多項技術難題。
龍源電力和原材料供應商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guan) ,對風機的密封性進行了升級迭代,在內(nei) 部加裝了濾網,保證風機在大風揚沙天氣能夠正常運轉,同時專(zhuan) 門給風機兩(liang) 側(ce) 裝上類似魚鰭的裝置,既能保證風機在極端大風天氣中穩定運轉,還能提高風機散熱性。
每年夏季,烏(wu) 恰縣都會(hui) 經曆不少雷雨天氣,矗立在群山之巔的風電機組,容易成為(wei) 雷電攻擊的對象。為(wei) 此,葉片生產(chan) 廠家在葉片表麵嵌入了很多金屬點,用於(yu) 防雷接閃,同時也加強了風機的絕緣性能。
“這些接閃位置的布局,是我們(men) 根據項目當地的雷電情況仿真做出的設計,以保證葉片在高速旋轉下還能有效接受電流,防止葉片遭受雷電的損傷(shang) 。”瞿峭剛說。
要想長久獲得清潔能源,就必須對風電機組進行日常維護,但在高海拔地區派駐維護人員並不現實。針對這一問題,龍源電力給風電機組安裝了400多隻“眼睛”,隨時緊盯風電機組的“健康狀況”,同時又連接了“智慧大腦”,對於(yu) “常見病”“多發病”作出預判,以此實現無人值守的運行方式。
瞿峭剛告訴記者,現場的每台風機還遍布著各類不同功能的傳(chuan) 感器,可在線實時查看設備運行數據、在線振動數據、視頻數據等。風機運行過程中,這些數據實時傳(chuan) 入數字化監控平台,平台根據數據建立故障預警模型,實現“告警”變“預警”、“被動檢修”向“預知維護”的轉變。
“單台風機有1716個(ge) 數據測點,全場加起來大概有6.5萬(wan) 個(ge) 數據測點。這些數據測點通過後台處理分析,能實現我們(men) 風電場的實時監控和自動控製。”瞿峭剛說。
綠電之光 點亮生活
8月3日,烏(wu) 恰風電場正式運行,呼嘯而過的風變成了千家萬(wan) 戶所需的電能,通過國家電網輸送到各地,為(wei) 企業(ye) 生產(chan) 、居民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按照設計,烏(wu) 恰風電場首批投入運營的20台風電機組年發電量可達2.7億(yi) 千瓦時,今年10月之前還將完成剩餘(yu) 18台風電機組的安裝並網工作,屆時,年發電量將提升至5.4億(yi) 千瓦時。數據顯示,2023年克州居民全年生活用電為(wei) 4.47億(yi) 千瓦時,烏(wu) 恰風電場建成後,可以滿足克州居民全年生活用電。
如今,烏(wu) 恰縣依托轄區內(nei) 的伊爾克什坦口岸和吐爾尕特口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ye) 來此投資建廠。作為(wei) 工業(ye) 命脈的電力,承擔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烏(wu) 恰風電場的建成,讓落戶在這裏的企業(ye) 對未來信心更足了。
風力發電帶來的社會(hui) 效益更是巨大。烏(wu) 恰風電場二期項目建成後,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6.25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4.5萬(wan) 噸、二氧化硫44.8噸、氮氧化物71.9噸,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烏(wu) 恰風電場的建設及運營,將當地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有效帶動裝備製造業(ye) 、服務業(ye) 投資。
去年3月開始,世代居住在吾合沙魯鄉(xiang) 吾合沙魯村的村民坎吉巴依·庫庫巴依,就發現山上陸續立起了“大風車”,最近他聽說這些“大風車”就是發電機。看著藍天白雲(yun) 下的風電機組,他感慨地說:“真沒想到,讓我們(men) 受了一輩子罪的大風也能給我們(men) 造福,這真是太好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