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指出,聚焦建設美麗(li) 中國,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進行係統部署。
夏秋之交,萬(wan) 物競秀。各地各部門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以改革舉(ju) 措助力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努力交出一份優(you) 異的綠色發展成績單。
聚焦產(chan) 業(ye) ,推動發展方式全麵綠色轉型
地上花園,地下煤田。
走進位於(yu) 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的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高低錯落的丘陵溝壑到處是綠草鮮花。采礦不見礦,黃土披綠裝。
礦山“變形記”折射出采礦理念的轉變。煤炭行業(ye) 正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礦區生態修複,邁出綠色轉型步伐。
能源是工業(ye) 的“血液”、經濟的命脈,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來源。
國家能源集團準能集團董事長杜善周說,能源向“新”向“綠”轉型,不僅(jin) 有利於(yu) 自身高質量發展,也為(wei) 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上半年,國家支持非化石能源發展政策效應逐步顯現,新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用能結構持續改善,天然氣、水核風光電等清潔能源消費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2.2個(ge) 百分點。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是主力軍(jun) 。當前,各地加大力度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化升級。
雲(yun) 南加快建設綠色能源強省,提升有色金屬資源保障和精深加工能力,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煥發新活力;
河南提升黃河流域內(nei) 產(chan) 業(ye) 含“綠”量,在流域內(nei) 率先完成重點行業(ye) 企業(ye) 超低排放改造。
工作人員在位於(yu) 河南省平頂山市的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簾子布發展公司布機車間檢查絲(si) 線情況(2024年3月28日攝)。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積極延伸煤炭產(chan) 業(ye) 鏈,普通的煤炭被加工成眾(zhong) 多高附加值衍生產(chan) 品。
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推動產(chan) 業(ye) 向低能耗、低材耗、低碳化發展,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有關(guan) 部門作出一係列部署。
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麵轉型新機製:將碳排放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並要求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業(ye) 碳管控、企業(ye) 碳管理、產(chan) 品碳足跡等政策製度和管理機製;
形成節水型生產(chan) 生活方式:加快發展節水產(chan) 業(ye) ,到2027年節水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萬(wan) 億(yi) 元;
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到2030年,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規模達到15萬(wan) 億(yi) 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5%左右;大宗固體(ti) 廢棄物年利用量達到45億(yi) 噸左右等。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生力軍(jun) 。在雲(yun) 南、貴州、廣東(dong) 和廣西,7月份南方電網西電東(dong) 送單月送電量創曆史新高,其中清潔電量占比超過85%。在青海,算力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把“綠電”變“綠算”、把“電纜”變“光纜”、把“瓦特”變“比特”,成功開辟新賽道。
建章立製,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
夏日清晨,陝西渭南富平石川河國家濕地公園,水鳥嬉戲、魚群暢遊。這條穿城而過的“母親(qin) 河”,10多年前還是一條“荒灘溝”。
陝西富平石川河國家濕地公園景色(2024年6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強調,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遊貫通一體(ti) 的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
抓住群眾(zhong) 關(guan) 切,推進係統治理。
近年來,黃河流域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超過26萬(wan) 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水質汙染、濕地退化等問題明顯好轉;11省市強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修複,幹流穩定保持Ⅱ類水質,長江江豚等物種數量增加……
在河南省濟源市拍攝的黃河三峽景色(2024年5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生態環境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實施52個(ge)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工程,累計修複麵積超1億(yi) 畝(mu) ;推進典型海洋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工程,紅樹林麵積增長至43.8萬(wan) 畝(mu) ,成為(wei) 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麵積淨增加的國家之一。
一群黑臉琵鷺在海南新盈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休憩(2023年12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麗(li) 芸 攝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加強製度剛性約束。
近年來,各部門出台一係列政策,將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以及具有潛在重要生態價(jia) 值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目前,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麵積占陸域國土麵積比例超過30%。
建章立製,綱舉(ju) 目張。從(cong) 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總體(ti) 方案》,到將“生態文明建設”寫(xie) 入憲法、製定修訂多部法律法規,再到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意見》對全麵綠色轉型進行頂層設計;從(cong) 高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到實施生態補償(chang) 製度、河湖長製、林長製等……生態環保法律製度形成體(ti) 係,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堅實保障。
8月5日,最高檢發布依法從(cong) 嚴(yan) 懲治各類汙染環境犯罪情況,上半年全國檢察機關(guan) 起訴汙染環境犯罪668件1597人。
推動科學治理,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插上“智慧”羽翼。
浙江嘉興(xing) 南湖,碧波蕩漾、水草搖曳。過去7年裏,南湖水質從(cong) Ⅴ類提升至Ⅲ類,得益於(yu) “湖泊內(nei) 源汙染控製與(yu) 生態修複關(guan) 鍵技術”的應用。
“我們(men) 基於(yu) 大數據水動力模型,展示不同方案下嘉興(xing) 整個(ge) 城市水網在相應時間內(nei) 的調水換水場景,同時把水質指標加入,讓南湖變成一個(ge) 透明的係統,水質、生物、生態特性都有數據監測和支撐。”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教授王榮昌說。
深化改革,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到2027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水耗、碳排放保持全國省級最優(you) 水平、到2035年碳中和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25微克每立方米,美麗(li) 河湖基本建成……
近日,北京出台《關(guan) 於(yu) 全麵建設美麗(li) 北京加快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實施意見》,亮出美麗(li) 北京建設的“任務清單”。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ti) 製,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ti) 係,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製……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從(cong) 體(ti) 製機製上對深化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作出部署。
生態環境部負責人說,未來將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製度,全麵實行排汙許可製。建立新汙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ti) 係,推進多汙染物協同減排。此外,還將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製。
位於(yu) 河北承德豐(feng) 寧滿族自治縣的千鬆壩林場,成片的綠色綿延鋪展,令人心曠神怡。
2006年,千鬆壩林場開始啟動碳匯林建設。2014年,當地幾家碳匯造林項目得到整合,統一為(wei) 豐(feng) 寧千鬆壩林場碳匯造林一期項目。千鬆壩林場場長何樹臣說:“項目兩(liang) 次碳排放權交易,為(wei) 豐(feng) 寧帶來359萬(wan) 元收入。”
這是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禦道口鎮附近的風電場(2024年7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梁子棟攝)
千鬆壩林場碳匯交易的探索,發揮了示範作用。2021年,承德市10個(ge) 林場被確定為(wei) 開展林業(ye) 碳匯交易試點,越來越多的林場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路徑。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首批國家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試點名單,承德市名列其中。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hui) 財富、經濟財富。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要求“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必將推動各地加快探索拓寬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you) 勢,更好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群眾(zhong) 共同參與(yu) 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ye) 。
放眼全國,從(cong) 每年春季踴躍參加義(yi) 務植樹,到日常生活中節約一滴水、餐桌上踐行“光盤”行動,再到街頭巷尾的共享單車綠色出行,人們(men) 用實際行動嗬護著身邊的生態環境。
北京街頭,一名年輕人使用共享單車出行(2024年4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
貴州大學林學院教授安明態表示,通過改革創新製度、機製、模式,在全社會(hui) 推廣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將更好守護我們(men) 的家園環境,共創更清潔、更健康的美好未來。
文字記者:戴小河、胡璐、薑辰蓉
海報設計:劉澈、趙怡寧
統籌:楊步月、徐亮、何雨欣、王文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