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咦呀喂……”老艄排工黃盛騰一邊撐著竹排帶領遊客遊覽上清溪,一邊哼起當地山歌。“現在我們(men) 的山更清了、水更綠了,遊客對我們(men) 上清溪的風景也是豎起大拇指,very good!”作為(wei) 本地人的黃盛騰談起近年來家鄉(xiang) 的變化,滿是自豪與(yu) 喜悅。
地處福建中北部的三明市,境內(nei) 河網密布,水係龐雜,是閩江以及汀江、贛江的發源地。“問渠哪得清如許?”如何守護好這得天獨厚的一汪清水,成為(wei) 了三明生態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航拍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崇際村。(無人機照片)記者 呂明 攝
整體(ti) 規劃 水土保持有新招
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河湖保護與(yu) 治理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曉剛表示,水土治理是一個(ge) 整體(ti) 的問題,如今更強調河流治理按照上下遊整個(ge) 係統成片治理效果更好、更具可持續性。
三明對傳(chuan) 統單一治理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進行了升級改造,從(cong) 生態係統整體(ti) 性和流域係統性出發,以流域為(wei) 單元,統一規劃,分區施策,統籌推進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汙潔水、產(chan) 業(ye) 發展等。
泰寧縣上青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周銘煥介紹,上青鄉(xiang) 在推進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時,將汙染源頭治理、加強生態修複、創新生態工作機製等相結合,在生態治理上打出一套“組合拳”。“我們(men) 通過修建11座汙水處理廠,汙水收集率達到了95%以上;通過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率從(cong) 原來的12.05%下降到4.7%。”
上青鄉(xiang) 的治理僅(jin) 僅(jin) 是三明治水之路的一個(ge) 縮影。據悉,2023年,三明全市55個(ge) 國省控斷麵、76個(ge) 小流域斷麵、134個(ge) 鄉(xiang) 鎮交接斷麵水質達標率均為(wei) 100%,小流域水質排名全省第一,主要流域水質排名全省第二。
三明市池湖溪幸福河湖智能管護平台。記者 呂明 攝
數字賦能 塑造治水“最強大腦”
河流管理,單靠自上而下的“孤軍(jun) 奮戰”難以持續,能調動大眾(zhong) 參與(yu) 的監管體(ti) 係是輔助治水的“良方”。三明市是福建省最早探索實施“河長製”工作的地市。據悉,去年開展河長巡查46281人次,協調解決(jue) 河湖水生態環境問題700件,切實提升了生態治水監管效能。此外,通過“委員河長”“企業(ye) 河長”示範帶動、“百姓河長”助力護河、“河長協會(hui) ”督促推動,凝聚了社會(hui) 治水的合力。
以人管水,還需要借助智慧化的手段賦予管理的“最強大腦”。三明市水利局副局長李朝陽告訴記者,自2018年3月起,三明全麵啟用河長製指揮管理係統,實現了智慧“管水、管人、管事”,實現從(cong) “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河長巡河時候,巡邏軌跡在平台上一目了然;發現汙染時,河長可以“隨手拍”上傳(chuan) 到平台,後台將根據情況製定解決(jue) 方案,把問題“閉環處理”。
走進三明市池湖溪幸福河湖智能管護平台,能看到池湖溪流域各項數據的實時監測、洪澇災害的預警信息等,實現了“一張網監管”的治水係統。李朝陽表示,該平台融合了衛星遙感、北鬥通信、5G技術等一係列數字河湖新技術新成果,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了河道監控智能化水平。
遊客乘坐竹排在上清溪景區遊玩。記者 呂明 攝
創新“生態+” 以水帶城譜新曲
在將樂(le) 金河灣水上運動中心,遊客乘坐劃艇享受水上樂(le) 趣;走進泰寧上青鄉(xiang) ,多校合作的寫(xie) 生基地、特色傳(chuan) 統的鄉(xiang) 村民宿等坐落其間;乘坐竹排泛舟上清溪景區,在一池清水間感受丹霞地貌帶來的大自然震撼……這些生態與(yu) 文旅相融的畫麵正在三明各縣鄉(xiang) 不斷上演。
走訪調研期間,初次到訪三明的王曉剛對記者表示,三明生態治理最大的特點,在於(yu) 把水土保持、河湖治理與(yu) 當地的康養(yang) 旅遊、環境科普等緊密結合。“傳(chuan) 統的河湖保護常麵臨(lin) 後續維護、保養(yang) 、持續經營等難題,結合康養(yang) 旅遊、環境科普等,將生態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結合,可持續推動生態的治理。”
作為(wei) 25年“工齡”的老艄排工,黃盛騰笑稱自己是上清溪綠水青山的見證者也是守護者。他告訴記者,通過生態環境的整治,上清溪的環境更好了,遊客更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曾經依靠單一農(nong) 業(ye) 為(wei) 主的村民們(men) ,現在開始做起了農(nong) 家樂(le) 、售賣土特產(chan) 、加入上清溪的艄排工隊伍,解決(jue) 了農(nong) 村的就業(ye) 問題,村民們(men) 的錢包鼓了起來,吃上了“旅遊飯”。
三明將樂(le) 縣少體(ti) 校校長、文旅局體(ti) 育股負責人李斌提及金溪河的文旅發展時,充滿喜悅,“這條河(金溪河),利用體(ti) 育賽事,把周邊都帶動了起來。”目前,金溪河已連續舉(ju) 辦7屆國際皮劃艇槳板馬拉鬆公開賽、4次全國蹼泳錦標賽等體(ti) 育賽事,每年吸引一大批省外水上運動隊伍前來集訓,促進全縣體(ti) 育消費6800萬(wan) 元。此外,在沿線,還積極培育了康養(yang) 、露營、研學等業(ye) 態,打造了一批“網紅打卡點”。
產(chan) 業(ye) 的入駐,三明並非“一杆子”兼收,在鄉(xiang) 村發展上,牢牢把握著生態先行的準則。“曾經有一家豆製品加工廠想入駐,但是發現它在廢水、汙水處理上達不到我們(men) 的標準,我們(men) 表示如果不加大投入汙水處理,達不到我們(men) 的要求,就無法入駐。”周銘煥為(wei) 記者講述了曾經拒絕了經濟效益好但生態不達標企業(ye) 的案例。
隨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上清溪“打卡”,黃盛騰也慢慢開始學習(xi) 英語;李斌則正在設計新的產(chan) 品“旅劃”,繼續推動“體(ti) 育+旅遊”的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關(guan) 於(yu) 水的生態發展故事,正在繼續由三明人民接續書(shu) 寫(xie)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