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電池是有害垃圾還是其他垃圾?家裏的舊衣服、廢紙箱除了換錢還能做什麽(me) ?8月13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團走進廈門市金安社區,社區內(nei) 環保誌願者正在舉(ju) 行垃圾分類宣傳(chuan) 活動,這些問題也在這裏找到了答案。金安社區是廈門市最大的純社會(hui) 保障性住房社區,是廈門市垃圾分類工作的一部分縮影。轄區內(nei) 有兩(liang) 個(ge) 超大型小區,居住人口高達2.4萬(wan) 人。小區設有13座智能垃圾投放箱房,一座廚餘(yu) 垃圾微生物氣化設備,兩(liang) 處垃圾轉運及三處清洗點。
“督導以後,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強,能自覺地將垃圾分類之後投放,垃圾桶都是感應的,扔完還可以在旁邊洗手”。金安社區垃圾分類督導誌願者張華娟欣喜地向記者展示社區內(nei) 的垃圾收集點。
金安小區49幢高樓,全部實施高樓撤桶,秉持“合理、美觀、實用”原則,根據居民投放垃圾習(xi) 慣和垃圾量,從(cong) 68個(ge) 投放點568個(ge) 桶合並優(you) 化至13個(ge) 投放點117個(ge) 桶,點位上增設了洗手池、LED屏、臭氧消毒機、除臭機、監控等人性化設備,讓垃圾收集點告別臭味,同時與(yu) 小區周邊景觀結合,兼具衛生與(yu) 美觀。
此外,這裏建立的鄒奶奶垃圾分類誌願環保站、垃圾分類屋、“有償(chang) 激勵+公益引導”等方式,都是廈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縮影。
廈門市通過編製設施設備配置導則,規範設置、優(you) 化合並投放點,將全市小區的垃圾投放點由2017年的3.6萬(wan) 個(ge) ,合並到4000餘(yu) 個(ge) ,通過投放點的整合,可以減少各投放點之間垃圾收集、轉運的車輛燃料消耗,降低碳排放。
那麽(me) ,這些被分類好的垃圾將去向何處呢?
走進位於(yu) 廈門的全國首個(ge) “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一條條安靜的流水線正在快速運轉。高速傳(chuan) 送帶上,各種低值垃圾被自動識別、分揀,經過破碎、篩分、清洗、脫標等多道工序後,形成下遊工廠生產(chan) 所需的再生材料。
“可回收物分為(wei) 高值和低值兩(liang) 類,市場行為(wei) 能解決(jue) 的高值可回收物一般由市場化方式回收,而低值的部分則需要政府兜底解決(jue) 。”廈門市垃圾分類中心主任黃偉(wei) 林說。
廈門通過建設全國首個(ge) 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打通了垃圾源頭分類與(yu) 末端利用的“堵點”,探索出了上下遊有效銜接、垃圾分類收運與(yu) 資源利用有效協調的低值可回收物處理模式,為(wei) 垃圾分類處理鏈條扣上了關(guan) 鍵一環。
分揀中心自運行以來,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計回收處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噸,助力減排4.1萬(wan) 噸二氧化碳,節約2.5萬(wan) 噸石油。
目前,廈門已實現四類生活垃圾“公交化”直運,建成全國首個(ge) 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從(cong) 垃圾焚燒、廚餘(yu) 垃圾資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處理,到大件垃圾處理、可回收物再利用,做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構建起從(cong) 源頭到終端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全鏈條處理模式,實現城鄉(xiang) 垃圾分類全覆蓋,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yu) 率均超98%,準確率達85%,分類體(ti) 係完善,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1%,垃圾回收利用率達54%,有效實現了碳減排。
(光明日報全媒體(ti) 記者田延輝、高建進、孫晶晶、蘇偉(wei) 珍、張詩瑤、劉華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