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攀上科技“新高峰” 當好振興“頂梁柱”——東北國企向“新”轉型觀察

發布時間: 2024-08-19 08:40:00 來源: 新華社

  堅持創新引領,鍛造大國重器,是東(dong) 北國企的使命擔當。

  2024年3月21日,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位於(yu) 長春的中車長客試驗線進行運行試驗。新華社發(中車長客股份公司提供)

  我國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在長春完成時速160公裏滿載運行試驗,世界最大超低碳馬氏體(ti) 不鏽鋼全尺寸轉輪體(ti) 鍛件在齊齊哈爾成功鍛造,我國首台套150萬(wan) 噸/年乙烯“三機”從(cong) 沈陽發往用戶現場……

  近年來,通過推行新機製、搭建新平台,研發新技術、布局新賽道,東(dong) 北國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改革逐步深入、碩果累累。

  從(cong) 大興(xing) 安嶺到長白山脈,從(cong) 鬆花江到遼東(dong) 灣,展現新擔當新作為(wei) 新使命,乘著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東(dong) 風,以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動新時代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的探索熱潮,正在黑土地上澎湃。

  體(ti) 製向新 改革破題展現新擔當

  這是在中車長客國鐵事業(ye) 部製造中心拍攝的複興(xing) 號智能動車組(2024年7月17日攝)。新華社發

  曆經3年自主研製,設計時速400公裏——7月17日,中車長客發布了國內(nei) 首個(ge) 內(nei) 置式轉向架產(chan) 品,標誌著我國在深度掌控高鐵核心技術和關(guan) 鍵部件的研製上有了新突破。“近年來公司累計研發新產(chan) 品140餘(yu) 種,‘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中車長客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彥說。

  創新突破源於(yu) 企業(ye) 啃下了人事製度改革的硬骨頭。中車長客構建“機構能設能撤、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的激勵機製,激發全員活力;以本部為(wei) 主體(ti) ,建立北京、上海、美國、德國等海內(nei) 外研發分中心的全球一體(ti) 化技術體(ti) 係,集聚全球領軍(jun) 人才,打造軌道交通客運裝備原創技術策源地。

  多年來,東(dong) 北各地推動全麵振興(xing) ,從(cong) 央企到地方國企,紛紛通過改革破除製約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體(ti) 製機製弊端,不斷展現為(wei) 改革破題的新擔當。

  不少地方國企奮勇爭(zheng) 先,從(cong) 戰略性重組到專(zhuan) 業(ye) 化整合,從(cong) 混合所有製改革到監管機製完善,在體(ti) 製機製領域創新突破。

  2024年7月4日,在京哈高速公路遼寧段改擴建工程項目施工現場,中鐵四局建設者進行橋麵施工作業(ye) (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7月,國內(nei) 首個(ge) 200公裏以上長距離十車道的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京哈高速遼寧段改擴建工程年度投資和工程建設進度實現“雙過半”。“如今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增強,同質化競爭(zheng) 減少,握指成拳合力大。”遼寧省交通建設投資集團董事長徐大慶說。

  為(wei) 了“握指成拳”,遼寧省推動了事業(ye) 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chan) 集中統一監管,優(you) 化國有資本布局,實行政企脫鉤、事轉企改革。截至2024年初,遼寧省國資委監管企業(ye) 已由2017年的28戶重組整合為(wei) 14戶,資源更為(wei) 集中。

  針對國有企業(ye) 班子結構功能不優(you) 、幹部人才儲(chu) 備不足、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吉林省委組織部牽頭,在全省範圍內(nei) 實施了組織工作提質增效促國企振興(xing) 專(zhuan) 項行動,確立省管企業(ye) “升降級”、領導人員“紅黃牌”製度等38項創新舉(ju) 措,激發國企活力。

  “我們(men) 拓寬幹部來源,規範‘一把手’用人權;探索增配戰略績效包,鼓勵多勞多得。”吉林銀行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秦季章說,改革舉(ju) 措使企業(ye) 組織架構設置更加敏捷、靈活,提升了對發展戰略的支撐能力。

  不斷深入的改革舉(ju) 措讓東(dong) 北國企輕裝上陣、煥發新生。今年前6個(ge) 月,吉林省屬國企所有者權益總額同比增長15.5%,實現營業(ye) 收入441億(yi) 元,同比增長6.8%;遼寧省國資委監管的省屬企業(ye) 在去年實現利潤增長翻番的基礎上,再實現同比增長80%。

  要素向新 科技攻關(guan) 凸顯新作為(wei)

  東(dong) 北大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國企是排頭兵。

  工人在吉林化纖集團國興(xing) 碳纖維公司生產(chan) 車間整理碳纖維原絲(si) (2022年10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目前,中國生產(chan) 的大型風電葉片碳纖維碳板,每10片中,有9片來自吉林化纖集團。

  吉林化纖集團是一家有著60年曆史的老國企,原本是聚焦人造絲(si) 、腈綸纖維等領域的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企業(ye) 。在發展過程中企業(ye) 發現,同樣是“纖維”,普通纖維產(chan) 品用量大,但利潤低、收益小;有“黑色黃金”之稱的碳纖維,生產(chan) 技術門檻高、難突破,但是不僅(jin) 售價(jia) 高,還“一絲(si) 難求”。

  下決(jue) 心研發出屬於(yu) 中國的碳纖維,吉林化纖廣納人才組建研發團隊,陸續攻克了原絲(si) 粘度不穩定、氣泡雜質多等多道難關(guan) ,突破了紡絲(si) 纖度高、強度低、毛絲(si) 多等各類屏障,碳纖維產(chan) 業(ye) 的“卡脖子”“無人區”課題陸續取得突破,吉林化纖首創的25K、35K、50K大絲(si) 束碳纖維全麵投放市場。

  吉林市市長王吉介紹說,近三年,吉林市碳纖維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增長6倍以上,目前碳纖維原絲(si) 產(chan) 能全球第一,碳絲(si) 產(chan) 能全國第一。

  東(dong) 北地區傳(chuan) 統國有龍頭企業(ye) 多,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不能放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而是根據本地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科研條件等,推動科技“賦能”國企,讓老樹長出新枝,用新技術優(you) 化老產(chan) 業(ye) 。集聚創新要素、加強創新組織,近年來,東(dong) 北國企加速優(you) 化創新生態,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強基轉型。像吉林化纖這樣,有了“新名片”“新動能”的老國企還有很多。

  為(wei) 了鼓勵老國企入局“新賽道”,布局“新領域”,東(dong) 北各地加大創新投入。2023年,吉林省國資委監管企業(ye) 研發總投入11.7億(yi) 元,同比增長33%;黑龍江省國資委將科技研發投入強度納入出資企業(ye) 負責人經營業(ye) 績考核指標,重點工業(ye) 企業(ye) 研發投入強度實現同比增長。遼寧強化科技創新激勵和重點領域科技攻關(guan) ,本鋼集團、大連重工裝備集團等企業(ye) 成功研發一批新技術、新產(chan) 品。不少企業(ye) 還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升級,生產(chan) 經營更加綠色低碳的同時,降本增效。

  在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軋電數字化車間,依托5G專(zhuan) 網和工業(ye) 互聯網平台,30多台數控機床實現了機床聯網和數據的實時采集。走進沈陽鼓風機集團轉子車間,電子屏幕上實時滾動著每條生產(chan) 線的物料等生產(chan) 信息。“通過數字化係統,智能車間實現了人、機、料等生產(chan) 數據的全方位線上管控,老企業(ye) 也有了新麵貌。”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說,公司目前實現葉輪等核心零部件加工效率提升28.2%。

  格局向新 大國重器肩負新使命

  大國重器,是東(dong) 北國企獨樹一幟的標簽。

  2024年4月28日,工人在位於(yu)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風電設備裝配車間加工風電輪轂。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桂玉鬆,是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軋電製造廠18米深孔鑽機台長。30多年來,桂玉鬆隻做一件事,就是給“大國重器”進行深孔加工。通過潛心攻關(guan) ,他帶領團隊打破了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全球唯一供貨商——日本JSW的技術壟斷,扭轉了相關(guan) 裝備製造受製於(yu) 人的局麵。

  曾經,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輛地鐵車、第一艘萬(wan) 噸輪船在東(dong) 北誕生,不斷攻克和解決(jue) 重大裝備“有無”問題,是東(dong) 北央企、國企的戰略格局。如今,東(dong) 北研製出國產(chan) 首艘航母、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複興(xing) 號”高速動車組,以科技創新增強戰略支撐托底能力,是共和國工業(ye) “長子”的新使命。

  2024年7月23日,在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葉片加工智能化車間,工作人員在觀察智能機械臂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集中優(you) 勢資源解決(ju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大在基礎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性技術的研究力度,東(dong) 北積極構建覆蓋政府部門、企事業(ye) 單位和高校院所的戰略合力。哈電集團與(yu) 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中國一重等43家單位組建7個(ge) 創新聯合體(ti) ,與(yu)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組建創新研究院,聚力推進產(chan) 業(ye) 全鏈條科技創新,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

  “過去我們(men) 一直都是跟隨模仿式創新,現在國外沒有的我們(men) 也要幹,始終站在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chan) 品壟斷的第一線,實現我國係列重大技術裝備從(cong) 0到1的跨越。”中國一重集團科技部長鄭新毅說。

  從(cong) 戰略角度看,東(dong) 北國企在維護產(chan) 業(ye) 安全、提高經濟韌性方麵持續發揮作用;從(cong) 經濟角度看,國企依然是東(dong) 北經濟的頂梁柱之一,不斷升級的國企創新生態圈,越來越高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聚度,正帶動著東(dong) 北民營企業(ye) 和地方經濟發展。

  2023年,遼寧洽談簽約實施的央地合作重點項目156個(ge) ,總投資近1.3萬(wan) 億(yi) 元。近年來,東(dong) 北密集謀劃央地合作項目,充分發揮央企國企資本、科技、管理、人才、市場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等優(you) 勢,推動東(dong) 北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結構轉型升級、產(chan) 業(ye) 配套完善,為(wei) 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築牢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基礎。

  文字記者:褚曉亮、姚湜、梁冬、鄒明仲

  海報設計:殷哲倫(lun)

  統籌:王黎、於(yu) 典、逯陽、周詠緡、孟潔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