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台灣嘉義(yi) 縣東(dong) 石鄉(xiang) 宗親(qin) 在福建泉州晉江市東(dong) 石鎮嘉應廟參觀交流。資料圖片
【海峽聚焦】
中國人有著根深蒂固的鄉(xiang) 土觀念,無論走到哪裏都不會(hui) 忘記自己的根。明清以來,大批閩南人、客家人紛紛遷居台灣,他們(men) 常會(hui) 邀集同府、同縣、同鄉(xiang) 、同村者居住在一起,借助血緣、地緣力量,共同應對拓墾過程中的艱難險阻,逐漸開發形成一個(ge) 個(ge) 村鎮街區。他們(men) 還把祖籍地的府、州、縣、鄉(xiang) 、村名,以及開發建設台灣有功的曆史人物、有影響的墾台名人、家族姓氏乃至家鄉(xiang) 傳(chuan) 統命名用詞或習(xi) 慣等,移用過來為(wei) 新形成的村鎮街區命名,希望以此凝聚同宗同姓力量,同時也激勵後人不忘故土。
地名是一種社會(hui) 文化現象,見證一方百姓生存、發展的曆程,包含著極豐(feng) 富的文化要素。諸多台灣地名受到大陸遷台先民的影響,滲透著濃厚的祖地情結,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是海峽兩(liang) 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qin) 的生動體(ti) 現。閩台地名既承載著老一輩留在記憶深處的故土情結,也搭建起下一代溝通聯絡的橋梁紐帶。傳(chuan) 承弘揚閩台地名文化,有利於(yu) 擴大兩(liang) 岸民間交流、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進一步激發“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情感共鳴。
台灣地名鐫刻著故土情結和文化認同
在台灣,以大陸城市命名的街道多得數不過來。曆史上,大陸先民遷居台灣時,也同樣通過給村鎮街區命名來表達對家鄉(xiang) 的無限眷戀和對祖籍地的文化認同。他們(men) 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體(ti) 現對祖籍地的眷戀懷念。眾(zhong) 多福建先民遷居到台灣後,因為(wei) 思念家鄉(xiang) ,往往會(hui) 把家鄉(xiang) 地名移植到新開發聚居的地方。如台中市大甲區銅安裏,居民多來自清代泉州府同安縣;台灣彰化縣的詔安裏,早期居民大多來自福建漳州詔安縣,遂以縣名為(wei) 村名。除了行政區劃名,閩台同名廟宇也承載著閩台兩(liang) 地民眾(zhong) 基於(yu) 共同祖籍地的文化淵源,如台灣嘉義(yi) 縣東(dong) 石鄉(xiang) 嘉應廟,由福建晉江東(dong) 石鎮遷台先民興(xing) 建,奉祀家鄉(xiang) 的神靈作為(wei) 鄉(xiang) 土保護神庇佑鄉(xiang) 裏。如今每年元宵節,晉江東(dong) 石鎮嘉應廟都會(hui) 舉(ju) 辦“數宮燈”民俗活動,邀請台灣鄉(xiang) 親(qin) 共同參與(yu) 。
體(ti) 現對血緣宗親(qin) 的認同。福建先民到台灣之初,為(wei) 了共同防禦外敵,合力拓墾,往往以宗族血緣為(wei) 紐帶結合成一個(ge) 聚落,並在聚落地名前加上本族姓氏而形成冠姓地名。如台灣新北市西盛裏許厝,地名源於(yu) 清代最早到這裏開墾的許姓,祖籍泉州府晉江安海鎮前埔許厝(今屬晉江安海鎮前埔村),形成聚落後也以家鄉(xiang) 的許厝命名。據《福建省誌·閩台關(guan) 係誌》所記,台灣各縣市鄉(xiang) 鎮約有160多個(ge) 同姓村落,分屬於(yu) 近70個(ge) 姓氏,這些同姓村落居民以福建籍遷台先民為(wei) 主。
體(ti) 現對開發建設台灣先賢的紀念。台灣不少地名旨在紀念收複台灣、維護國家主權的著名人物,如紀念鄭成功的“成功村”“成功裏”等,紀念施琅將軍(jun) 的“將軍(jun) 鄉(xiang) ”“將軍(jun) 裏”等。還有的地名是為(wei) 了紀念拓荒台灣的重要人物,如台灣雲(yun) 林縣的林圯埔,是為(wei) 紀念鄭成功部將、同安人林圯而命名。
體(ti) 現對中華傳(chuan) 統命名原則的遵循。台灣一些地名的命名也遵循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因地形、行業(ye) 等取名的原則。台灣地名有眾(zhong) 多帶有厝、寮、埔、莊、湖、陂、坑等的稱呼,如高厝、王厝寮等,這些稱呼在閩南地名中也大量存在。台中南屯區舊稱犁頭店,其得名是因為(wei) 此地在拓荒時有很多打造犁頭、鋤頭等農(nong) 具的店鋪。
體(ti) 現追求安寧幸福生活的共同願望。中華文化中自古就有使用“安”“寧”“福”等美好字眼為(wei) 地名命名的習(xi) 慣,如福建就有永安、同安、華安、建寧、福州、福安等縣區名稱。這種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也影響著台灣地名的命名,如台灣島內(nei) 有不少用泰和、泰興(xing) 、富貴、萬(wan) 壽、康壽、永寧、永樂(le) 、永昌等命名的街道與(yu) 村落。
以地名為(wei) 紐帶的文化交流方興(xing) 未艾
閩台地名飽含著兩(liang) 岸人民共同的曆史情感和文化認同,近年來,以地名為(wei) 紐帶的閩台文化交流方興(xing) 未艾。
交流主題鮮明,貼近基層民眾(zhong) 。自2013年開始,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hui) 等單位連續舉(ju) 辦“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活動重在麵向基層、麵向青年,活動主題從(cong) 最初的“尋根”“續緣”“共建”“共創”,拓展到聚焦兩(liang) 岸人民的日常生活習(xi) 俗,突出兩(liang) 岸“同根同源”,先後以“食同味”“婚同俗”“居同厝”“曲同調”“箋同墨”“祠同宗”為(wei) 主題組織兩(liang) 岸民眾(zhong) 交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宗親(qin) 參與(yu) 其中。在今年6月舉(ju) 辦的第十二屆“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期間,晉江、台灣兩(liang) 地的許氏宗親(qin) 在晉江安海鎮前埔村許氏祠堂共同祭拜先祖,來自台灣新北市的許氏宗親(qin) 深情表達了對祖籍地的深切認同和眷念之情。
交流方式多樣,厚植鄉(xiang) 情鄉(xiang) 誼。近年來,福建連續多年邀請台灣民眾(zhong) 走訪同名村鎮,觀看鄉(xiang) 村民俗風情表演,考察福建具有閩台淵源特色的祖地、祖廟、宗祠,開展同名村族譜對接、宗姓聯誼。2022年,閩台同名同宗村代表共同發起征集保護“兩(liang) 岸家書(shu) ”倡議,喚起兩(liang) 岸同胞的共同曆史記憶。2023年以來,福建進一步鞏固拓展閩台同名同宗村交流,並推動閩台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誌、館、網。在兩(liang) 岸宗親(qin) 交往的過程中,不少台灣同胞來到大陸求學追夢。在福建創業(ye) 發展的台灣青年李誌章攜手大陸夥(huo) 伴建造漳州平和縣遷台記憶館,集中展示台灣霧峰林家200多年前從(cong) 平和縣出發的遷台史,他希望更多台灣青年把握時代機遇,積極推動兩(liang) 岸融合發展。
交流內(nei) 容深化,推動共贏發展。閩台地名文化交流不僅(jin) 局限於(yu) 同名村聯誼、尋根謁祖,也關(guan) 注兩(liang) 岸共同發展。在2013年舉(ju) 辦的首屆閩台“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期間,就有19對閩台同名村以“雙方互動、互惠雙贏”的原則,簽署了友好交流合作意向,其中提出要利用各自優(you) 勢,在資源、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方麵協作,在政策範圍內(nei) ,促進兩(liang) 地企業(ye) 和民間合作。2019年,第七屆閩台同名村鎮續緣之旅活動期間,主辦方邀請了台灣與(yu) 福建同名村鎮鄉(xiang) 親(qin) ,共同探討交流兩(liang) 地在鄉(xiang) 村建設、民俗文化、研學旅遊等方麵的協作,以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共贏發展。
進一步加強閩台地名的保護利用
通過地方誌、族譜、祖先牌位或者老一輩口耳相傳(chuan) 的地名,查找自己所屬宗族、籍貫的線索,是台灣同胞尋根謁祖的重要途徑。雖然經常因地名變化使得找尋困難重重,但查找到祖籍地時的激動萬(wan) 分、擁抱同胞親(qin) 人時的淚滿衣襟、帶領子弟拜祭同宗祠堂時的虔誠與(yu) 敬畏等場景,也在時時上演。進一步加強閩台地名保護利用和研究交流,對於(yu) 增強兩(liang) 岸同脈同源的文化認同、推進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yi) 。
加強保護,留住地名記憶,增進文化認同。閩台地名在曆史演進的漫長過程中,曆經數次更名,台灣地區許多體(ti) 現兩(liang) 岸同宗同源的地名早已不複存在。為(wei) 方便台灣同胞尋根謁祖,要加強對福建涉台地名,特別是兩(liang) 岸同名同宗村(鎮)、宮廟等地名的保護,嚴(yan) 格更名、銷名程序。對於(yu) 因農(nong) 村城鎮化而被撤並消失的涉台地名,可在科學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視情予以恢複命名。
深化研究,挖掘地名內(nei) 涵,增進心靈契合。要加強對閩台地名文化資料的整理,從(cong) 彰顯閩台兩(liang) 地語源、親(qin) 緣、地緣、信俗等深厚淵源和曆史聯係方麵開展研究。要深化閩台地名溯源研究,完善地名演變譜係,為(wei) 閩台民眾(zhong) 尋根謁祖和共修共建同名同宗村村誌、館、網提供支撐。要深入挖掘閩台“福”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和共同之處,從(cong) 千家萬(wan) 戶門窗貼福、建築飾福、節日祈福、地名有福中闡釋和表現兩(liang) 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使兩(liang) 岸民眾(zhong) 在生活日常中就能感受到兩(liang) 岸文化的淵源關(guan) 係。
活化利用,講好地名故事,增進情感融合。開展形式多樣的閩台地名宣傳(chuan) 活動,如策劃舉(ju) 辦閩台地名故事會(hui) 、拍攝閩台地名短視頻等,宣傳(chuan) 普及閩台地名源流知識,擴大閩台地名文化淵源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同時,以閩台地名文化交流為(wei) 紐帶,搭建以宗親(qin) 、鄉(xiang) 親(qin) 、民間信仰和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基礎的交流交往平台,為(wei) 推動兩(liang) 岸融合、建設兩(liang) 岸命運共同體(ti) 作貢獻。
(作者:曹斌,係福建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省委黨(dang) 史研究和地方誌編纂辦公室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