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愛寶並世出,零圭斷璧亦崢嶸。文物修複技術,讓古老的文物重煥新生,讓後人有機會(hui) 一窺千年文明的風采。即日起,科技日報聯合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hui) ,共同推出“節氣+”係列欄目,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離離暑雲(yun) 散,嫋嫋涼風起。”北京時間8月22日22時55分將迎來處暑節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節氣的到來,標誌著炎熱的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古人以五日為(wei) 候,每一節氣均分三候,稱七十二候,反映了各節氣中物候和氣候的變化。處暑節氣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古人認為(wei) 到了初秋,鷹開始捕獵鳥類;天地間萬(wan) 物開始凋零;穀物開始成熟。
鷹體(ti) 態雄偉(wei) ,性情凶猛,在動物學上屬於(yu) 猛禽,是草原民族崇拜的神鳥。獵鷹與(yu) 古代貴族生活緊密相連,唐代不僅(jin) 出現了胡人托舉(ju) 獵鷹的壁畫,在墓室裏騎馬狩獵俑中還有手持鷂隼者,生動描繪了當時皇家貴族的野獵生活。
這件藏於(yu) 湖南博物院的嶽州窯架鷹胡人俑,就生動地展現了唐代飼養(yang) 獵鷹的場景。此俑立於(yu) 方板上,頭戴襆頭,深目高鼻,有濃密的絡腮胡,穿圓領窄袖長袍,腰係帶,腳穿靴。胡人俑頭微側(ce) 向右邊,左臂屈肘手上抬、架一鷹,鷹與(yu) 主人目視同一方向,右手自然下垂。
整件陶器保存完好,無缺損斷裂,材質本身強度也相對較高,看起來並不需要過多的幹預保護,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於(yu) 出土的陶製文物而言,無論完整還是殘缺,都存在一種潛在的“健康”隱患——鹽害。這裏的鹽並不是廚房中日常使用的食用鹽,而是在文物埋藏過程中從(cong) 土壤進入陶器孔隙的各類化合物,比如硫酸鈣、硫酸鈉等。這些鹽類在陶器中不斷富集,在器物被發掘出來之後,隨著溫濕度的改變就會(hui) 重新從(cong) 器物中源源不斷地析出,或者與(yu) 保存環境中的有機物發生反應從(cong) 而誘發二次傷(shang) 害。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麵會(hui) 撐破陶製文物中原本的孔隙,破壞其強度,另一方麵會(hui) 在表麵形成結晶,嚴(yan) 重影響表麵其他紋飾的保存。
因此,各類陶製文物在出土之後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脫鹽處理。最簡單的方法是可以使用去離子水直接長時間浸泡,讓內(nei) 部的鹽分充分溶解出來;另一種方法是給文物“貼麵膜”,在局部使用傳(chuan) 統的宣紙作為(wei) 吸附載體(ti) ,配合去離子水,一點一點對劃定區域的鹽分進行溶出處理,使器物內(nei) 部的可溶鹽類轉移到器物表麵的紙漿上,並且在敷紙上結晶,這樣塗敷一次紙漿,就排出一部分可溶性鹽,反複操作若幹次後,即可除去可溶性鹽。
隨著科技的發展,有更多新型材料被引入文物的脫鹽處理中,比如在傳(chuan) 統的紙質載體(ti) 基礎上,結合高分子吸水樹脂,可以更有效地對鹽害進行處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