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清澈如鏡,倒映著藍天、白雲(yun) 、綠樹、小橋;湖麵上,白鷺展翅起舞,野鴨遊弋覓食……
記者近日在雲(yun) 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茈碧湖彌茨河入湖口處看到,濕地公園內(nei) 山清水秀、萬(wan) 物和諧,宛如一幅秀美的生態畫卷。
這是8月21日拍攝的茈碧湖彌茨河入湖口處的濕地公園一景。新華社記者彭奕凱 攝
洱源,意為(wei) “洱海的源頭”,洱源縣河湖、濕地眾(zhong) 多,高原明珠洱海63%以上的水源來自這裏。
保護洱海,源頭是關(guan) 鍵。近年來,洱源縣以提升洱海入湖水質為(wei) 核心,打造濕地生態圈,化解濕地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矛盾,構建起“保一方清水入洱海”的源頭濕地生態係統。
位於(yu) 洱源縣城北部的茈碧湖,因湖中生長一種睡蓮科植物茈碧花而得名,是一座集防汛抗旱、農(nong) 業(ye) 灌溉、洱海生態補水功能於(yu) 一體(ti) 的中型水庫,總庫容為(wei) 9160萬(wan) 立方米。
洱源縣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楊春冰說,近年來,洱源縣通過實施茈碧湖飲用水源地濕地建設及湖濱帶修複工程,構建起茈碧湖生態環境保護圈,有效修複了生態係統,削減了入湖汙染負荷,使茈碧湖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為(wei) 當地居民飲水安全和洱海源頭水環境安全提供了保障。
記者8月21日在茈碧湖畔看到,幾名工人正劃著小船,打撈清理水中枯死的水草。“湖邊有濕地公園、長廊和觀景台,還栽種了許多樹木,附近很多人都喜歡來這裏散步。”家住茈碧湖附近的居民李女士說。
2023年,茈碧湖入選水利部全國第二批幸福河湖建設試點。洱源縣茈碧湖幸福河湖項目建設管理局局長李果介紹,自入選試點以來,當地已實施河道生態治理約6.7公裏,清除河湖底淤泥約7萬(wan) 立方米,種植喬(qiao) 木2800多棵,種植草地約7萬(wan) 平方米。“我們(men) 的目標是把茈碧湖打造成湖晏、水清、岸綠、景美的幸福湖。”
不僅(jin) 茈碧湖愈發清澈,洱源縣境內(nei) 的西湖、東(dong) 湖近年來也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楊春冰說,目前,洱源縣內(nei) 濕地麵積已達6.88萬(wan) 畝(mu) ,其中自然濕地3.02萬(wan) 畝(mu) ,人工濕地3.86萬(wan) 畝(mu) ,全縣已建成國家濕地公園1處、省級重要濕地2處、一般濕地25處。
隨著生態環境持續變好,洱源縣成為(wei) 許多鳥類棲息、繁殖和越冬的目的地。去年冬天,來洱源縣越冬的候鳥達3萬(wan) 多隻。其中,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已觀測到68種候鳥,每年冬季都會(hui) 吸引眾(zhong) 多觀鳥愛好者前來觀鳥。
海菜花,是一種白花黃蕊的沉水植物,隻能在水體(ti) 潔淨、透明度較高的河湖中生長,被譽為(wei) 水質的“試金石”。近年來,洱源縣在推進洱海流域水質保護與(yu) 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把人工種植海菜花作為(wei) 重點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進行扶持和培育,以取代傳(chuan) 統“大肥大水”的農(nong) 作物。目前,洱源縣已種植約3000畝(mu) 海菜花。
這是8月21日拍攝的洱源縣海菜花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彭奕凱 攝
8月,正是采收海菜花的時節。在洱源縣右所鎮的東(dong) 湖濕地,波光粼粼的湖麵上,一朵朵白色小花隨風搖擺。村民們(men) 有的劃著小船、有的直接蹚入水中采收海菜花,綠水青山間呈現出一幅別樣的秋收“豐(feng) ”景。右所鎮鬆曲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芮龍佳說,種植海菜花收益高,每畝(mu) 每年有近7000元收入。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小勇說,作為(wei) 洱海之源,洱源縣不僅(jin) 有力保護了洱海上遊河湖良好的生態功能,還實現了產(chan) 業(ye) 發展,造福當地群眾(zhong) ,促進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