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8月24日電(劉馨蔚)將“雙語普法”融入民族節慶、在庭審現場以案釋法、把普法工作搬進直播間、讓法律知識活躍在田間地頭……近年來,雲(yun) 南省緊密結合邊疆民族地區工作實際,著力在創新普法形式上下功夫、在豐(feng) 富普法載體(ti) 上做文章,探索出“民族化、通俗化、大眾(zhong) 化”普法工作新路徑,有效實現法治供給和受眾(zhong) 需求“雙向奔赴”。
玉喃溜在分享普法經驗和感悟(攝於(yu) 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雙語普法”成就傣族群眾(zhong) 的“喃滴溜”
她是祖國邊陲的一抹“檢察藍”,是邊疆安定的守護者,也是少數民族語言普法的耕耘者。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人民檢察院黨(dang) 組成員、副檢察長玉喃溜被家鄉(xiang) 百姓親(qin) 切稱呼為(wei) “喃滴溜”(傣語意思是“家裏唯一的寶貝姑娘”)。
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zhong) 法律意識較為(wei) 淡薄的情況,玉喃溜提出了開展“雙語法治宣傳(chuan) ”的想法。她充分發揮自己精通傣語的優(you) 勢,組織幹警深入村寨,用民族語言宣講黨(dang) 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力求讓法律知識貼近群眾(zhong) ,深入人心。
起初,普法工作並不順利,鄉(xiang) 親(qin) 們(men) 或因農(nong) 忙無暇顧及,或因語言障礙難以理解。“農(nong) 忙時節,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忙於(yu) 生計,無暇顧及;而農(nong) 閑時,雖然有人前來聽講,但往往中途離場。”玉喃溜表示,雖然普法工作遇到許多挑戰,但是她從(cong) 未想過放棄,而是不斷調整策略。
2022年1月31日,一場特殊的直播公開開庭審理在景洪市猛龍鎮賀管村委會(hui) 叭嘎村小組進行,土某運送他人偷越國境案的審理讓哈尼族大媽們(men) 深受觸動。“你們(men) 把法庭開到我們(men) 村,我們(men) 覺得‘由猛’(非常好),很有用。”這句話,是對玉喃溜團隊創新普法方式的高度認可。
隨著雙語普法活動的深入,少數民族群眾(zhong) 對學法的需求越來越大。玉喃溜和她的團隊乘勢而上,開設了手機直播雙語普法欄目《檢察官微課堂》短視頻,持續推進線上直播普法活動。同時,在抵邊村寨、企業(ye) 、社區掛牌成立155家法治學堂,讓群眾(zhong) 在“沉浸式”學習(xi) 中提升法治素養(yang) 。如今,單場直播流量已突破百萬(wan) 。
李虹霏在分享打造“茶城森警”新媒體(ti) 賬號的經驗做法(攝於(yu) 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茶城森警”走“新”更走“心”
點進“茶城森警”的新媒體(ti) 賬號,各類接地氣、有溫度的視頻映入眼簾,既有對野生動物保護相關(guan) 法律知識的科普,也有人與(yu) 動物和諧相處的溫情故事。
一條名為(wei) “狐狸的微笑”的短視頻,收獲高達1.6億(yi) 的播放量,點讚1083萬(wan) ,評論43.2萬(wan) ;一條“民警帶薪哄猴8小時,稱女朋友都沒這麽(me) 難哄”的短視頻,引來網友感歎“想要加入這個(ge) 工作行列”;一條名為(wei) “警局接待動物幼崽太多專(zhuan) 門配奶瓶”的短視頻,受到了全網關(guan) 注並衝(chong) 上熱搜……
“茶城森警”所生活的普洱市,生活著多種珍稀動物,於(yu) 是他們(men) 把用心宣傳(chuan) 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知識當作義(yi) 不容辭的責任,通過展現一個(ge) 個(ge) 人與(yu) 動物和諧相處的溫情故事,將“有一種叫雲(yun) 南的生活”的幸福生活理念厚植於(yu) 每個(ge) 人心中。
在“茶城森警”賬號中頻頻出鏡的“茶姐”李虹霏,是普洱市公安係統裏的一名宣傳(chuan) 民警。李虹霏介紹,“茶城森警”新媒體(ti) 賬號運營6年來,一直在摸索、嚐試,沒有間斷過更新。目前,全網粉絲(si) 累計達到1238萬(wan) ,累計發布短視頻3896條,累計播放量18.9億(yi) ,短視頻獲讚量超過5個(ge) 億(yi) ,成為(wei) 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的重要普法平台。
“我們(men) 的茶城森警都很喜歡一句話,唯有看見才會(hui) 關(guan) 心,唯有關(guan) 心才能改變。”李虹霏說,讓豐(feng) 富有趣的普法內(nei) 容觸達更多用戶,並讓更多的人參與(yu) 到自然環境保護工作中,這就是“茶城森警”一以貫之的追求。
嚴(yan) 紅忠在分享“華仙大媽”普法視頻“出圈”的經驗做法(攝於(yu) 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在田間地頭蹚出普法新路徑
細數普法短視頻的“頂流”,來自臨(lin) 滄的“華仙大媽”絕對榜上有名。
視頻中,“華仙大媽”是一個(ge) 活躍在田間地頭、講著方言、言辭幽默犀利、選擇性耳背、專(zhuan) “坑”兒(er) 子的形象。有網友評論他們(men) 的視頻“前言不搭後語,卻句句在理”,不僅(jin) 直擊法律意識薄弱的群體(ti) ,也讓專(zhuan) 業(ye) 人士直呼驚喜。
實際上,這個(ge) 普法網紅賬號背後的主創人員,都來自一個(ge) 普通的農(nong) 村家庭。出鏡的“華仙大媽”是一名農(nong) 村婦女,而視頻中那個(ge) 經常挨批評教育的大良就是她的兒(er) 子嚴(yan) 紅忠。現實中,他是團隊裏的攝影師、剪輯師、編劇、策劃,同時也是演員。他們(men) 行走在田間地頭,把農(nong) 家庭院當作舞台,將法律知識轉化成“土味”十足的地方話,用嘮嗑的形式講給群眾(zhong) 聽。
嚴(yan) 紅忠介紹,去年他們(men) 集中拍攝了28條普法視頻,最高單條播放量達到1500多萬(wan) 。
“我們(men) 來自農(nong) 村,這是我們(men) 的特色,也是優(you) 勢所在,我們(men) 了解農(nong) 民,知道農(nong) 民們(men) 對什麽(me) 感興(xing) 趣,有什麽(me) 法律需求,然後以‘貪小便宜會(hui) 上當,好高騖遠會(hui) 上當,人心不足蛇吞象,最後就是會(hui) 上當’這種輕鬆幽默的‘拉家常式’普法,結合本地方言,傳(chuan) 播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識。”嚴(yan) 紅忠介紹。
普法能否深入人心,關(guan) 鍵就看普法方式接不接地氣。嚴(yan) 紅忠表示,雖然自己經常會(hui) 為(wei) 了思考腳本,整宿整宿睡不著覺,為(wei) 拍攝一句台詞,拉著媽媽一遍又一遍的排練,最多的時候一句台詞拍攝了40多遍,但是他們(men) 認為(wei) 現在做的事情能切切實實的幫助到別人,就應該堅持做下去。
李學平在分享38年普法工作的經驗和感悟(攝於(yu) 8月22日)。新華網發(供圖)
普法38年助力法治光輝照彝鄉(xiang)
左腳舞也能用來普法,山歌小調也能用來普法。
榮獲“2023年度法治人物”稱號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司法局一級主任科員李學平,是從(cong) “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的親(qin) 曆者、堅守者和奉獻者。
1986年,我國實施“一五”普法規劃。領導考慮到李學平是彝族有語言優(you) 勢,就讓他去彝族地區幹普法。這一幹就是38年,他再也沒離開普法工作的第一線。
“二五”普法階段,“最時髦”的是放錄像,李學平就深入各村寨放電影,電影放完趁人還沒散,趕緊給村民講兩(liang) 個(ge) 法條;“三五”普法階段,李學平每天開著大喇叭法製宣傳(chuan) 車穿梭於(yu) 大街小巷;“四五”時期,李學平又借助彝族特有的左腳舞和花燈,將一些典型案例編寫(xie) 成普法宣傳(chuan) 歌謠,與(yu) 左腳舞曲巧妙結合,用民族文化詮釋法治,讓村民們(men) 在唱跳中學法;進入“六五”普法末期,李學平便和同事一起收集、整理轄區範圍內(nei) 發生在群眾(zhong) 身邊的典型案例,拍攝製作了法治宣傳(chuan) 教育專(zhuan) 題片《熱壩說法》。如今,《熱壩說法》已成為(wei) 楚雄州普法品牌創建的一張亮麗(li) 名片。
回顧“一五”到“八五”的普法路,李學平感慨道,從(cong) 普法方式變化中,能看出法治中國的建設進程和巨大進步。普法工作也需要跟隨時代的進步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普法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覆蓋麵。
“現在我退休了,但還有一支基層普法工作隊伍頂在前麵。相信未來將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普法隊伍中,讓法治的光輝一直照耀在彝鄉(xiang) !”李學平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