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計劃是根據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安排,以財政支持或以宏觀政策調控、引導,由政府部門組織和實施的科學研究或試驗發展活動及相關(guan) 的其他科學技術活動。《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提出:“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這項重要改革舉(ju) 措將進一步優(you) 化科技計劃管理模式,激發創新活力,使科技計劃更符合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對此,可以從(cong) 3個(ge) 方麵來理解。
第一,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很有必要。目前的科技計劃體(ti) 係是2015年改革後形成的,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zhuan) 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zhuan) 項等5大類。麵對新形勢,國家科技計劃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一是科技管理體(ti) 製改革的要求。根據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黨(dang) 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調整科學技術部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協調管理、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等職責,強化統籌協調職能。根據機構改革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進科技計劃管理,適應科技管理體(ti) 製改革的要求,更符合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建設科技強國的需要。二是更好擔負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重要使命的要求。科技計劃承擔著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重要使命,必須從(cong) 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目標出發,聚焦高端芯片、生物科技、工業(ye) 軟件、新材料、科研儀(yi) 器等領域全力組織攻堅,用原創技術解決(jue) 這些重要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把創新的主動權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進一步提高科技計劃管理水平的需要。當前,科技計劃管理還存在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提高管理的綜合性、專(zhuan) 業(ye) 化,壓實科技計劃各環節主體(ti) 責任,強化專(zhuan) 業(ye) 管理機構的責任,加強研發單位和研發者的考核和目標管理。
第二,改進科技計劃管理重在加強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是科技計劃管理的關(guan) 鍵環節,對於(yu) 確保科技計劃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至關(guan) 重要。隻有布好局定好位,才能明確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任務,確保科技計劃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更好地應對挑戰,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一是有利於(yu) 更好發揮科技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隻有做好前瞻性、引領性布局,選準方向和目標,才能更好地搶占科技製高點,打牢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發揮科技的戰略先導作用。二是有利於(yu) 強化科技創新的策源能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指出:“我國麵臨(lin) 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dong) 西沒有搞清楚。”通過強化前瞻性、引領性布局,使科技計劃更加聚焦原創性、顛覆性、戰略性創新,從(cong) 源頭和底層打牢技術基礎,創造更多原創理論和技術。三是有利於(yu) 識別具有巨大潛力的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提前進行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yang) ,強化科技與(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的融合。
第三,加強統籌協調,抓好科技計劃的實施。要強化協同創新,以科技計劃為(wei) 載體(ti) ,加強部門、企業(ye)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協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聯合攻關(guan) ,推動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探索項目、基地、人才一體(ti) 化機製,以項目支持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培育戰略科技人才,以人才支撐科技攻關(guan) ,形成良性循環。要加強央地協同,根據國家戰略需求,梳理凝練適合地方或企業(ye) 承擔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ti) 係,由地方或龍頭企業(ye) 全麵負責資金籌集、項目實施,真正形成全國一盤棋。要加強科技計劃監督評估體(ti) 係建設,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重大標誌性成果分類考核,根據不同任務特點,建立健全分類評價(jia) 考核方式,抓住關(guan) 鍵環節和關(guan) 鍵主體(ti) ,將監督評估壓力層層傳(chuan) 導到位,形成監督閉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