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長征路上學黨史丨“紅色小上海”福建長汀的生態奇跡

發布時間: 2024-08-28 17:54: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現在整個(ge) 長汀山上都披滿綠裝,變成了花果滿山。”在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汀江國家濕地公園內(nei) ,長汀縣三洲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湯欽洪27日接受媒體(ti) 記者采訪時分享了當地以生態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水土流失治理理念。

  8月27日下午,“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長征路上學黨(dang) 史”網上主題宣傳(chuan) 福建線活動采訪團走進龍岩市長汀縣三洲鎮實地探訪。中新網記者 張金川 攝

  長汀古稱“汀州”,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和紅軍(jun) 長征主要出發地。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裏進行過偉(wei) 大的革命實踐,素有“紅色小上海”之美譽。27日下午,中新網記者跟隨“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長征路上學黨(dang) 史”網上主題宣傳(chuan) 福建線活動采訪團走進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三洲鎮實地探訪。

  汀江國家濕地公園位於(yu) 國家曆史文化名村——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是福建省第四個(ge) 國家濕地公園和第一個(ge) 河流型濕地公園,於(yu) 2014年11月11日開園營業(ye) 。景區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濕地類型多樣、濕地特征典型,已查明維管束植物有115科、304屬、424種,其中濕地植物有145種;有野生脊椎180種,其中濕地動物有魚類50種、兩(liang) 棲類7種、爬行類1種、鳥類124種。

  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是長汀縣水土保持路徑的一個(ge) 縮影。長汀縣曾是中國南方紅壤地區水土流失最嚴(yan) 重的區域之一,根據1985年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長汀縣水土流失麵積達146.2萬(wan) 畝(mu) ,占國土麵積的31.5%。據湯欽洪介紹,這裏曾因水土流失導致地表裸露在外,山光嶺禿,草木不存,遠遠看去是一片紅色的荒山,因而被當地人稱作“火焰山”。

  “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長征路上學黨(dang) 史”網上主題宣傳(chuan) 福建線活動采訪團成員走進汀江國家濕地公園,感受長汀生態治理成果。中新網記者 張金川 攝

  “腳踩砂孤頭,頭頂大日頭,三餐番薯頭,生活沒盼頭。”據湯欽洪介紹,當時長汀又窮又苦,當地老百姓有這麽(me) 一句民謠可充分體(ti) 現了水土流失給長汀人民帶來的苦難。

  “火焰山”下怎能建起濕地公園?在湯欽洪看來,長汀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經過30多年的生態治理,現已成為(wei) 風光秀麗(li) 、流水潺潺、林果連片、鳥語花香的生態旅遊勝地,實現了“火焰荒山—綠水青山—花果滿山—金山銀山”的曆史性轉變。

  “現在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文旅產(chan) 業(ye) ,老百姓生活好了,錢包也鼓了,就業(ye) 機會(hui) 也有了,總體(ti) 上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在不斷提升。”湯欽洪表示,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讓生態產(chan) 品真正具有它的價(jia) 值轉換,“這也是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升級版的生動展示”。

  位於(yu) 長汀縣“紅旗躍過汀江·兩(liang) 山實踐走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片的河田萬(wan) 畝(mu) 現代農(nong) 業(ye) 觀光園,是該縣新的網紅打卡地,核心區麵積3000餘(yu) 畝(mu) ,沃野平疇、阡陌縱橫,是龍岩市連片麵積最大的農(nong) 墾區。


全國種糧大戶傅木清(左二)向媒體(ti) 記者分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故事。中新網記者 張金川 攝

  站在去年剛建的休閑漫步道上,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綠油油的水稻田。據全國種糧大戶傅木清介紹,“二十年前靠天吃不飽飯,這裏的河比田高,沒有植被的保護,一到雨天,雨水包裹著泥沙淹沒良田。”

  “現在當年的荒山已經被綠樹包圍,我們(men) 一年能種兩(liang) 季稻一季煙葉。”傅木清稱,他們(men) 牽頭組建的長汀縣遠豐(feng) 優(you) 質稻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動綠豐(feng) 優(you) 質稻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聖豐(feng) 家庭農(nong) 場等經營主體(ti) ,連片承包規模經營種植優(you) 質稻3800餘(yu) 畝(mu) 、烤煙1500畝(mu) ,實行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產(chan) 能及效益明顯提升。

  如今,傅木清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生活也富裕起來了。他表示,“土地規模流轉、新型主體(ti) 聯合、高素質農(nong) 民培訓、新技術支撐、黨(dang) 建引領振興(xing) ”的方式已在長汀推廣,希望未來能與(yu) 更多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一起在長汀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煥發新的光彩。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