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推進自主創新,還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都需要“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把冷板凳坐熱”的毅力
創新之路,從(cong) 無坦途。但要相信,隻要立誌高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路雖遠,行則必至
在山西潞安煤基清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采訪時,聽企業(ye) 負責人講起一個(ge) 關(guan) 於(yu) 創新的故事。在這裏,煤炭經過加工,最終變身為(wei) 附加值較高的煤製油、費托蠟等煤基精細化學品。但由於(yu) 潞安煤炭資源多為(wei) 高灰熔點煤,單獨作為(wei) 原料,利用難度較大,因此,一直以來,企業(ye) 多用外地煤,或外地煤加本地煤摻燒。這幾年,外地煤價(jia) 格走高,加上運輸費用,成本高企,“越燒越虧(kui) ”,怎麽(me) 辦?
“能不能都用本地煤?”在許多人都認為(wei) “不可能”的情況下,企業(ye) 的技術團隊抱著“為(wei) 什麽(me) 不先試試?不行再另想辦法”的心態,開展技術研究,成功研發出一種助熔劑,解決(jue) 了單燒的難題。
然而,從(cong) 實驗室到生產(chan) 線,企業(ye) 內(nei) 部也不是沒有擔心,“這屬於(yu) 重大工藝變更,一台氣化爐十幾億(yi) 元,燒壞了怎麽(me) 辦?”先試!一步一步提高本地煤的摻燒比例,最終4台氣化爐均實現了單燒本地煤,用煤成本大幅下降。回憶起整個(ge) 過程,企業(ye) 負責人感慨,創新要勇於(yu) “頂著壓力前行”。
的確,創新意味著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要創新就必然要承受一定的壓力和風險。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為(wei) 例,從(cong) 衛星到地麵站的量子密鑰分發,相當於(yu) 從(cong) 上海打一束光到北京,必須精準到一扇窗;而量子衛星要向相隔1000多公裏的兩(liang) 個(ge) 地麵站發送糾纏光子對,相當於(yu) 在1萬(wan) 米高空的飛機上同時向兩(liang) 個(ge) 儲(chu) 蓄罐扔硬幣。如此高的精度要求,何其之難!沒有闖“無人區”的膽識,缺少攀“高寒帶”的勇氣,哪能實現“墨子號”遨遊太空?創新越往前推進,越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敢為(wei) 天下先,勇於(yu) 攻堅克難,才有可能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在科技創新領域發現更多“世之奇偉(wei) 、瑰怪,非常之觀”。
勇於(yu) “頂著壓力前行”,既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韌性。實現科技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創新本身就是一個(ge) 不斷嚐試、長期積累的過程。錢學森先生曾說:“正確的結果,是從(cong) 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一粒創新藥,照見科研道路之長。去年底,適用於(yu) 失眠患者短期治療的地達西尼膠囊,作為(wei) 1類創新藥收到國家藥監局核準簽發的藥品注冊(ce) 證書(shu) 。從(cong) 2010年啟動研發到獲批上市,這條創新之路企業(ye) 足足跑了10餘(yu) 年。事實上,無論是推進自主創新,還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都需要“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把冷板凳坐熱”的毅力。
創新越是麵對壓力,越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用結冰鹹水灌溉鹽堿地,這種看似有些“異想天開”的做法,卻是淡水缺乏地區改良鹽堿地的一個(ge) 好辦法。原來,結冰鹹水升溫融化後,先融化的水含鹽量高,會(hui) 攜帶地表大量鹽分滲入深層土壤,後融化的則是微鹹水和淡水,剛好可以把表層多餘(yu) 的鹽分繼續往深層土壤淋洗,實現耕層脫鹽。然而,這項技術剛提出來時,質疑聲並不少。科研團隊一點一點驗證,用數據說話,接力開展了近20年的研究。如今,鹹水結冰灌溉技術已累計推廣並改良重度鹽堿地達5萬(wan) 畝(mu) 。既勇於(yu) 自由暢想,也善於(yu) 認真求證,才能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說大器晚成,大器是什麽(me) ?就是那些最好的東(dong) 西、最高精尖的東(dong) 西,這些東(dong) 西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做成的,都要下很大的功夫,甚至要用畢生精力。”創新之路,從(cong) 無坦途。但要相信,隻要立誌高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路雖遠,行則必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