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dong) 北地區積極推動工業(ye) 遺產(chan) 保護再利用,通過空間重構和價(jia) 值重塑,越來越多的工業(ye) 遺址“蛻變”成文創園區和特色街區,在傳(chuan) 承工業(ye) 文脈留住城市記憶的同時,為(wei) 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
走進哈爾濱西城紅場園區,鐫刻著滄桑舊痕的工業(ye) 元素建築映入眼簾。用老工業(ye) 零件組裝的巨型“螞蟻”雕塑、高高聳立的水塔,都在緩緩訴說這裏昔日的華章。
西城紅場位於(yu) 哈爾濱機聯機械廠原址。現在的西城紅場,有花園般的商業(ye) 空間、琳琅滿目的“潮牌”、藝術館、民俗景觀、咖啡店……在這裏,可以在工業(ye) 氣息中享受陽光白雲(yun) 和鋼琴帶來的愜意,可以在古樸的紅磚廠房裏品嚐香氣撲鼻的烤鴨,淺酌泛著緋紅光暈的美酒。
據哈爾濱紅博商業(ye) 集團總經理王麗(li) 梅介紹,20世紀50年代,哈爾濱機聯機械廠還是一個(ge) “四無的小廠”:無大廠房、無大機床大吊車、無鑄鋼設備、無工程師。為(wei) 保證鞍鋼大齒輪生產(chan) 任務順利完成,工人們(men) 反複鑽研、大膽革新,用小機床組裝成一台組合式活動機床,極大縮短了生產(chan) 周期,開辟了新路徑。
1958年2月12日,哈爾濱機聯機械廠四車間老工人宋振東(dong) (鉗工),經過一月多的刻苦鑽研,創造出一台多頭鑽床,它的生產(chan) 效率比一般鑽床要提高效率11倍。新華社記者佟德印攝
隨著時代發展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哈爾濱機聯機械廠搬遷轉製,老廠房被閑置下來,但工業(ye) 文化早已成為(wei) 城市無法磨滅的基因。從(cong) 2010年開始,哈爾濱紅博商業(ye) 集團在保護老廠房特色建築的基礎上,融合複古工業(ye) 風和現代藝術,使老廠房重獲新生。
2024年6月28日,第四屆“爾濱咖啡節”在哈爾濱市西城紅場啟幕,30多位國內(nei) 咖啡大師和100多家咖啡品牌參與(yu) ,讓市民和遊客體(ti) 驗一場精彩的咖啡文化之旅。新華社發(劉洋攝)
在旅遊旺季,西城紅場精心策劃、承辦了多場文旅活動,包括露營節、咖啡節等,吸引廣大遊客前來參觀體(ti) 驗。在西城紅場,遊客們(men) 不僅(jin) 可以在清爽怡人的都市露營中感受到哈爾濱的浪漫、時尚與(yu) 熱情,還可以體(ti) 驗一場精彩的咖啡文化之旅。
東(dong) 北老工業(ye) 基地的工業(ye) 文明遺跡見證了那個(ge) 崢嶸歲月年代。如今,它們(men) 曆經歲月淘洗,卻依舊散發著迷人風華。
在長春,始建於(yu) 1958年的長春拖拉機廠曾是我國最大的輪式拖拉機生產(chan) 基地,累計生產(chan) 拖拉機85萬(wan) 多台,產(chan) 品暢銷全國,是我國重要的工業(ye) 曆史名片。
圖為(wei) 長拖1958文創園內(nei) 展示的長春拖拉機廠1980年生產(chan) 的東(dong) 方紅-28型拖拉機。(新華社發)
長拖1958文創園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已完成了從(cong) 舊廠區到時尚潮流區的華麗(li) 轉身,成了兼具工業(ye) 氣息、現代時尚的網紅打卡地。
從(cong) 南門進入園區,門樓還保留著原來的樣式,在街區的牆上,懸掛著不同年代生產(chan) 的拖拉機圖片,曆史感十足。紅磚牆和混凝土的結合,展現著傳(chuan) 統與(yu) 時尚交融的魅力。
這座曾經無人不知的拖拉機廠,如今融合了餐飲、書(shu) 店、博物館、兒(er) 童娛樂(le) 、綜合球館等業(ye) 態。這裏有“老長春人”熟悉的環境風貌,也有孩子們(men) 的玩耍樂(le) 園,還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網紅打卡時尚區。
圖為(wei) 長拖1958文創園內(nei) 展示的城市更新場景。(新華社發)
“暑期以來,長拖1958文創園以‘展、演、秀’為(wei) 主題,打造曆時2個(ge) 月的文化藝術節,累計吸引50餘(yu) 萬(wan) 遊客到訪。”長拖1958文創園總經理郝明旺說。
夜幕降臨(lin) ,華燈初上。漫步在沈陽的大街小巷,各色夜市、市集熱鬧起來。熱鬧繁華的“新夜態”,不僅(jin) 釋放了“夜經濟”的蓬勃活力,也為(wei) 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到沈陽紅梅文創園,隻見掛著黃銅色“紅梅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字樣的老廠門矗立於(yu) 此,背後是按“修舊如舊”要求改造的廠區。
紅梅曾是國內(nei) 味精生產(chan) 的龍頭企業(ye) 。進入廠區,右手邊就是一間“味覺博物館”,館內(nei) 介紹著香料的曆史。廠區內(nei) 的寫(xie) 字間聚集著創業(ye) 的年輕人,發酵廠房改建的發酵藝術中心展示著各類藝術作品……
今年6月,沈陽紅梅文創園原創市集品牌“梅·集市”第二季啟幕,用新場景、新體(ti) 驗解鎖夏日市集新模式。在豐(feng) 富的“灘”元素藝術裝置裝點下,紅梅文創園變身一片粉色海灘,將夏日的鬆弛感拉滿。
圖為(wei) 沈陽紅梅文創園原創市集品牌“梅·集市”一景。(新華社發)
近日,中國文聯批準建立第三批“文藝兩(liang) 新”集聚區實踐基地,遼寧省沈陽市紅梅文創園榜上有名,這也是目前全省首家獲此稱號的文化園區。
從(cong) 知名老字號誕生地,到潮流消費聚集區,從(cong) 工業(ye) 遺跡到城市新景,一座座工業(ye) 遺址蝶變,正成為(wei) 東(dong) 北老工業(ye) 區產(chan) 業(ye) 轉型與(yu) 城市更新的側(ce) 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