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發布時間: 2024-08-29 21:07:00 來源: 道中華

  當下,互聯網成為(wei) 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生產(chan) 生活、獲取信息的新空間,給民族工作、民族事務治理帶來了挑戰和變量。如何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在網絡空間形成有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正能量、好聲音,讓互聯網成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最大增量”,是新時代民族工作麵臨(lin) 的時代課題和重大任務之一。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分論壇現場(圖片來源:中國民族報)

  新的文化使命,期待新的書(shu) 寫(xie) 。

  3位領導致辭,4位專(zhuan) 家學者主旨發言,4位嘉賓進行圓桌對話……在8月28日舉(ju) 辦的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hu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分論壇上,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主題展開深入交流探討,為(wei)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以人為(wei) 本,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chuan) 播主流聲音

  網絡文明,始於(yu) 心,成於(yu) 行。

  建設什麽(me) 樣的網絡文明,既事關(guan) 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也事關(guan) 國家長治久安,事關(guan) 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yi) 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全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e) ,需要充分發揮網絡優(you) 勢,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線,加大網絡宣傳(chuan) 引導力度,講好講明講透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找準情感共同點、思想共識點、表達共鳴點,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中央網信辦副總工程師、秘書(shu) 局局長吳東(dong) 表示。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就要在網絡空間堅守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不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鞏固壯大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2024年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海東(dong) 市市長王華傑在青海代表團開放團組會(hui) 議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熊爭(zheng) 豔 攝

  “我們(men) 把鏡頭對準基層,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推出一篇刷屏全網的爆款作品《會(hui) 上,這位人大代表突然拿出兩(liang) 張設計圖!》,講述了泥石流災害後當地政府為(wei) 老百姓重建家園的感人故事;我們(men) 把筆墨用給人民。今年6月,‘鑄牢共同體(ti) 中華一家親(qin) ’主題宣傳(chuan) 活動正式啟動,我們(men) 派出記者深入一線,走進群眾(zhong) ,以短視頻、圖文等方式采寫(xie) 了多篇新媒體(ti) 稿件。”新華社新媒體(ti) 中心主任錢彤娓娓道來。

  通過“小故事”回應“大熱點”背後的價(jia) 值主題,拉近宏大主題與(yu) 微觀個(ge) 體(ti) 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各族群眾(zhong) “五個(ge) 認同”,才能更加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村BA”籃球邀請賽期間,雨中的台盤鄉(xiang) 籃球賽場。(圖片來源:貴州省民宗委)

  近年來,“村BA”“村超”持續燃爆全網,被譽為(wei) “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ge) 窗口”,吸引了外國媒體(ti) 和社交網絡的關(guan) 注,其原生態和接地氣,是外媒著墨最多的內(nei) 容之一。

  “村賽”為(wei) 何火爆,並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中國日報網副總編輯李欣看來,“村賽”呈現的民眾(zhong) 文化熱情既是脫貧攻堅戰勝利後群眾(zhong) 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又是民族地區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生動詮釋。李欣表示,“中國日報始終以‘小切口、有溫度、暖人心’敘事,讓千百萬(wan) 普通百姓成為(wei) 精彩中國故事的主人公,全麵、真實、立體(ti) 展現中國形象。”

  今年6月18日,青海西寧,在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讀高一的尼東(dong) 拉毛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在學校裏,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口講述自己家鄉(xiang) 的變化。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學生尼東(dong) 拉毛在上課(圖片來源:新華社)

  尼東(dong) 拉毛出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這裏海拔高,氣候惡劣,環境艱苦。2019年,果洛州借上海市對口支援的契機,在西寧建設了這所全日製寄宿製完全中學。

  2023年,尼東(dong) 拉毛通過努力考入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正是這所學校的建立讓我有機會(hui) 走出草原,來到省會(hui) 城市讀書(shu) ,能夠見到習(xi) 爺爺,使我的眼界更加開闊、誌向更加遠大。”尼東(dong) 拉毛說。

  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故事還在延續,每一個(ge) 人都是故事的主角,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書(shu) 寫(xie)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畫卷,以深厚的愛國情感匯聚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強大精神力量,讓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更加牢固。

  向“新”而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

  泱泱中華,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men) 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霍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分論壇上進行發言(圖片來源:中國民族報社)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近年來,從(cong) “考古盲盒”脫銷、三星堆遺址“上新”,到暑假期間的“考古旅遊熱”“博物館熱”……考古雖“曲高”,卻逐漸不再“和寡”。同時,作為(wei) 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號和形象,一件件通過考古發現的文物自帶流量,吸引越來越多人主動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曆史。

  “考古學與(yu) 文獻史學一道,書(shu) 寫(xie) 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基本脈絡和發展線索。”教育部“長江學者”、四川大學傑出教授霍巍說,考古學“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利用好考古學的最新成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深入研究和闡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增強全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yi) 和現實意義(yi) 。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紀連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分論壇上進行發言(圖片來源:中國民族報社)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成體(ti) 係的,並非珍珠項鏈。”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教師、《百家講壇》主講人紀連海說,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直影響全世界,我們(men) 應該講清楚其曆史脈絡、內(nei) 涵外延、輝煌未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擁有一席之地,更好擁抱未來。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如今,越來越多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品正在“時尚變裝”中加速“破圈”,超越時空維度,給人以感動與(yu) 震撼。

  幾個(ge) 月前,一位中年大叔穿著皮鞋、西褲、Polo衫,和一群青年學生跳蒙古族舞蹈的視頻火了。很快56歲的薑鐵紅被認了出來,他是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院長。

  許多人說,這條視頻之所以火是因為(wei) 反差,大家沒看到過一個(ge) 50多歲的胖大叔還可以這樣跳舞,但薑鐵紅認為(wei) ,火的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薑鐵紅在“道中華”直播間表演(圖片來源:道中華)

  “《奔騰》所傳(chuan) 達的勇往直前、奮發向上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自強不息的體(ti) 現。”薑鐵紅表示,這支舞中蒙古族和朝鮮族等傳(chuan) 統舞蹈元素的融入,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的有機結合,體(ti) 現了中華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和與(yu) 時俱進的創新性。

  在西藏安多,“措香”是從(cong) 海裏升起,手持紮念,彈唱歌舞的妙音天女。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在拉孜一個(ge) 茶館,陌生的老爺爺聽陳嘉瑋彈琴,初次見麵,也如老友重逢。(圖片來源:道中華)

  在浙江寧波,同樣有一位生長在大海邊的“措香”——“95後”漢族姑娘陳嘉瑋,“措香”是她的藏族名字。自2019年開始,她將自己彈唱傳(chuan) 統藏族音樂(le) 的視頻發布網上,憑借地道、精彩的紮念彈唱,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

  隨著越來越多人的關(guan) 注,一個(ge) 想法在陳嘉瑋的心裏萌生:以文化為(wei) 橋梁,以音樂(le) 為(wei) 媒,促進兩(liang) 地各族群眾(zhong) 交往交流交融,讓大家心靈相貼。

  “我想用新生代年輕的視角,把古老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展現出來。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傳(chuan) 統的民族的,也可以是很潮的選擇。”她說。

  利用好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構建起直觀、生動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方式,能更好觸發情緒共鳴、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在陳嘉瑋的歌聲中,沒有神秘,沒有隔閡,有的隻是遼闊的雪域、無垠的草原,和同一片土地上耕耘幸福生活的人們(men) ……

  技術賦能,攜手構築網上共有精神家園

  “我們(men) 創新城市民族工作網絡路徑,在全國首創‘兩(liang) 標準一平台’,有效提高各民族交往的頻度、交流的廣度、交融的深度。我們(men) 堅持網絡賦能民族地區發展,創新推動民族地區數字鄉(xiang) 村建設,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ge) 意義(yi) ’,讓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牢不可破。”四川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趙俊民說。

  數字化建設成果,讓各族群眾(zhong) 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讓各族群眾(zhong) 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近幾個(ge) 月來,人們(men) 跟隨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的腳步行走219國道,在追尋“詩和遠方”中,感悟文化之美、厚植愛國情懷、築牢文化自信。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道中華”邊疆行“曼行國道·219”活動中,蒙曼在灘散小學的贈書(shu) 儀(yi) 式上和孩子們(men) 合影。(圖片來源:道中華)

  “我們(men) 要怎樣才能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在行走‘國之大道’時,我直接化身為(wei) ‘戰地記者’現場直播,營造身臨(lin) 其境的現場感,讓大家切身參與(yu) 其中。我們(men) 擺事實、講故事、做內(nei) 容,就是想形成一個(ge) 全民可以參與(yu) 的互聯網時代,能讓所有人從(cong) 中獲益,也讓所有人為(wei) 其注入正能量,為(wei) 營造健康的網絡文明貢獻力量。”蒙曼引經據典,引得現場掌聲陣陣。

  “曼行國道·219”的背後,是國家民委“道中華”文宣平台。

  2022年,為(wei)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國家民委整合國家民委係統內(nei) 外資源,重點打造了大型融媒體(ti) 品牌——“道中華”。

  “國家民委始終秉持交流互鑒,立足中華文明豐(feng) 厚的曆史底蘊,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對外講好中華民族故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不斷提升民族領域國際傳(chuan) 播效能,增強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國家民委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郭衛平表示。

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讓網絡“連心”更“聚心”
“道中華”邊疆行2023年走進廣西崇左(圖片來源:道中華)

  創立兩(liang) 年多來,“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累計粉絲(si) 總數突破600萬(wan) ,200多條文章和短視頻閱讀量超過10萬(wan) +。舉(ju) 辦“道中華大講堂”15場;“道中華·邊疆行”累計開展10多場,話題閱讀量超2億(yi) 人次;“曼行國道·219”全網流量突破10億(yi) 。

  此次論壇發布的新書(shu) 《道中華文萃》與(yu) 《道中華訪談錄》,收錄“道中華”重要文章、訪談共100餘(yu) 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讓高深的理論變得親(qin) 切可感,讓遙遠的曆史觸手可及,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豐(feng) 富的精神食糧和生動的教育素材。

  此外,論壇上啟動的“道中華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nei) 容)作品創作大賽,也充分體(ti) 現了技術進步成為(wei) 內(nei) 容生產(chan) 的價(jia) 值增量,切實提高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性。

  論壇發布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部分優(you) 秀學術成果目錄,同樣令人矚目——從(cong)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概論》教材、《國家哲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研究》等20部著作,到《中華民族的“全民一體(ti) ”屬性》等56篇論文,這批2021年至今部分高質量研究成果,為(wei) 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理論體(ti) 係奠定了堅實基礎。

  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引領網絡空間,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chuan) 播主流聲音,在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挖掘內(nei) 容深度,著力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效能……論壇現場,與(yu) 會(hui) 嘉賓踴躍發言,真知灼見相互碰撞,如何更好在網絡世界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故事也在大家心中明晰起來。

  “構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網絡空間大有可為(wei) ,而且必須有更大作為(wei) ,讓‘鑄牢’與(yu) 互聯網雙向奔赴、有機融合,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充盈網絡、清氣盎然。”國家民委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郭衛平在致辭中希望,大家共同擔負起這一神聖職責,共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網絡文明建設,使互聯網這個(ge) “最大變量”變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最大增量”。

  相信未來,一場場生動的文化創新實踐將繼續上演,不斷推動中華民族成為(wei) 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凝聚磅礴力量。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