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長征路上學黨史|長汀熱土燃新火,“紅文化”蝶變“金名片”

發布時間: 2024-08-30 08:57: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夏末秋初,綠水人家繞。順著講解員的引導,“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長征路上學黨(dang) 史”采訪調研團成員來到龍岩市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汀江畔。

  放眼望去,沃野平疇,風卷起絲(si) 絲(si) 涼意。汀江悠悠流過,渡口古樸靜默,它們(men) 曾共同見證中國革命史上輝煌的一頁。

  水口村紅軍(jun) 渡口。劉越 攝

  鬥轉星移九十五載,如今的江畔渡口,已舊貌展新顏。借由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如今,新長征道路上的新一代們(men) ,在前輩奠定的堅實基石上,翻開曆史與(yu) 未來交織的璀璨一頁。

  “紅旗躍過汀江”

  水光山色中,一條青石板路寬大平整,連接著水口大橋和紅軍(jun) 渡口。這條路叫“紅軍(jun) 街”,比水口村民委員會(hui) 副主任蘭(lan) 根祥的年紀還大。蘭(lan) 根祥說,紅軍(jun) 街原本不叫紅軍(jun) 街,叫“渡口老街”;沿街的汀江上原本也沒有橋,往來百姓全靠江上的船工往來擺渡。蘭(lan) 根祥的爺爺蘭(lan) 生發,便是這樣一位擺渡人。

  1929年5月20日,蘭(lan) 生發遇到了一群特殊的船客。那一天,毛澤東(dong) 率領紅軍(jun) 抵達水口準備渡江時,暴雨突降,江水猛漲,敵人離他們(men) 僅(jin) 一天路程。關(guan) 鍵時刻,紅軍(jun) 找到9條木船、18位船工,僅(jin) 用6小時,全軍(jun) 3000餘(yu) 人成功渡江。

  紅軍(jun) 渡口前的紀念亭。劉越 攝

  甩開追敵後,紅四軍(jun) 經塗坊、南陽,直下龍岩、上杭,解放了龍岩、永定、上杭等廣大區域,閩西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為(wei) 讚揚閩西革命大好形勢,毛澤東(dong) 揮筆題詞: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

  提起這段“紅旗躍過汀江”的曆史,蘭(lan) 根祥難掩驕傲。他告訴記者,如今自己家中還留存著當年爺爺搭載紅軍(jun) 渡江時用過的竹篙、槳板等物。

  “聽老一輩人說,我爺爺隸屬於(yu) 兩(liang) 大船幫之一,我們(men) 家族都靠撐船為(wei) 生,我父親(qin) 也是撐船的能手。小時候我還跟父親(qin) 一起去撐過船,撐船擺渡,讓老百姓過來趕集。”

  直到水口大橋通車,蘭(lan) 根祥一家“靠水吃水”的祖傳(chuan) 手藝才宣告終結。而擺渡人的“上岸”,不過是近年來水口村巨變中,一道小小的縮影。

  “紅旗躍過汀江”文創服務中心。劉越 攝

  在當年擺渡人們(men) 行舟悠遊來去的渡口旁,一棟造型奇特的建築映入采訪團的眼簾——展館整體(ti) 結構形如“四”字,寓意“紅四軍(jun) ”,中間紅色砌磚組成“八一”字樣,九麵旗幟浮雕象征九條船載著紅軍(jun) 渡江。

  這座於(yu) 今年5月份剛剛開館的“紅旗躍過汀江”文創服務中心,是水口村發展紅色文旅事業(ye) 的“重地”。蘭(lan) 根祥介紹,近年來,水口村利用“紅旗躍過汀江”這一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旅遊發展,通過“紅綠融合”的策略,結合水口村的地理優(you) 勢,打造“一江兩(liang) 岸一渡口,一街一亭一座館”的文旅格局。

  “自2024年5月20日開館到現在,我們(men) 接訪了上百次的團隊人員,創收40餘(yu) 萬(wan) 元。”同時,蘭(lan) 根祥還提到,村中正在積極建設研學中心,並期待下半年投入使用,為(wei) 紅色研學和黨(dang) 建活動創造更好的條件。

  “紅旗躍過汀江”文創服務中心內(nei) ,講解員向采訪團成員講解曆史故事。劉越 攝

  不僅(jin) 如此,包含英雄酒肆、紅糖鋪子、紅軍(jun) 驛站等在內(nei) 的紅軍(jun) 街,為(wei) 村莊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增收。而值得一提的是,當地村民也熱衷於(yu) 為(wei) 這條紅軍(jun) 街的建成添磚加瓦。

  紅軍(jun) 街上 黨(dang) 和群眾(zhong) 的“雙向奔赴”

  “很多村民捐了菜地,還有鄉(xiang) 賢捐了宅基地,就連老青磚都是他們(men) 捐贈的。這條紅軍(jun) 街的建設,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與(yu) 幫助。”

  蘭(lan) 根祥回憶,在老街翻新時,一位50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找到村幹部,捐贈了一棵20多年的棗樹。他說,“我也要為(wei) 我們(men) 的紅軍(jun) 街出一份力,給紅軍(jun) 街‘增綠’。”

  紅軍(jun) 街上,老黨(dang) 員捐獻的棗樹。劉越 攝

  如今,這棵掛著一塊紅布的棗樹已枝繁葉茂。95年前,水口村民載紅軍(jun) 渡河;95年後,黨(dang) 員給水口群眾(zhong) 捐樹。如同這樣的“雙向奔赴”,從(cong) 革命年代到和平時期,在水口村中時有發生。

  臨(lin) 近傍晚,晚霞滿天。在那條青石板鋪就的“紅軍(jun) 街”上,三兩(liang) 村民或閑聊納涼,或含飴弄孫,怡然自樂(le) 。遊大姐嫁到水口村已30餘(yu) 年,她告訴記者,自從(cong) 紅軍(jun) 老街、文創服務中心等建好後,遊客明顯增多了,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村裏總是熱鬧非凡。看到水口村因為(wei) 遊客的到來而變得繁榮,她心裏特別高興(xing) 。

  水口村村貌。劉越 攝

  “村裏以前比較偏僻,沒什麽(me) 人來,現在政府花了大力氣裝修和打扮,村子變得漂亮多了,大家住得也更舒心了。”遊大姐說,遊客們(men) 來了之後,不僅(jin) 會(hui) 逛逛老街,看看文創館,還會(hui) 到村裏的民宿和餐館住宿、就餐。

  “村裏有些店鋪賣酒和紅糖,但最受歡迎的還是一家奶茶店,生意特別好。”在大姐遙遙指向的石板路一側(ce) ,一位小夥(huo) 子正在櫃台後嫻熟地調製奶茶。一旁的店鋪貨架上,還擺滿了紅糖等特色產(chan) 品。

  紅軍(jun) 街上的奶茶店店主蘭(lan) 嘉祥。劉越 攝

  小夥(huo) 叫蘭(lan) 嘉祥,1999年生人,他的店鋪在今年5月1日開張,是受到政府扶持的返鄉(xiang) 創業(ye) 項目之一。村裏為(wei) 他提供了租金優(you) 惠,第一年免租,以鼓勵他在老街開店。與(yu) 村幹部溝通後,蘭(lan) 嘉祥決(jue) 定將店鋪定位於(yu) 同時滿足本地人和遊客的需求,“遊客群體(ti) 傾(qing) 向於(yu) 購買(mai) 紅糖產(chan) 品,而村民則更偏愛奶茶飲品。”

  蘭(lan) 嘉祥透露,今年5月左右,村裏多家店鋪同時開張,這與(yu) 老街的整體(ti) 改造密切相關(guan) 。作為(wei) 本地人,他深刻感受到這條老街從(cong) 兒(er) 時到現在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環境的美化,讓老街煥發了新的生機。

  水口村村貌。劉越 攝

  “村裏新增了花圃等基礎設施,主街道也變得更加寬敞和美觀。這些變化不僅(jin) 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也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來遊覽。”

  “紅文化”蝶變“金名片”

  “長汀當地擁有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我們(men) 采取了係統、有步驟的開發策略。今年恰逢紅軍(jun) 長征出發90周年,以此為(wei) 契機,我們(men) 重點打造了‘紅旗躍過汀江’等項目。”

  長汀縣黨(dang) 史方誌室主任王英提出,紅軍(jun) 渡口在中央蘇區時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挖掘和宣傳(chuan) 這段曆史,能夠為(wei) 當地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積極影響。“如今,水口村已逐漸成為(wei) 旅遊打卡點,遊客們(men) 得以在這裏重溫紅色黨(dang) 史,凝聚力量,繼續前行。”

  水口村中的紅軍(jun) 驛站。劉越 攝

  從(cong) 老一輩撐船為(wei) 生的艱辛,到水口大橋的崛起,再到如今紅旗飄揚下的紅色旅遊熱潮,水口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更見證了紅色文化如何一步步成為(wei) 推動地方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一點,在走訪調研長汀縣各大紅色遺跡時,采訪團亦深有感觸。

  南山鎮中複村,村民上官大姐開了一家供遊客休憩的冷飲店,年近七十仍能日入四五百元,她喜笑顏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內(nei) ,看著一撥又一撥研學的孩子,景區去年超百萬(wan) 遊客人次的成果,讓紅色講解員李豔斌難掩驕傲;汀州鎮西外街羅漢嶺下,每年來瞿秋白烈士紀念園接受愛國主義(yi) 教育的遊客絡繹不絕;福音醫院外,古街人流熙攘,一片片繪著“民宿”“客棧”的彩旗隨風飄揚……

  南山鎮中複村,村民上官大姐和她經營的冷飲店。劉越 攝

  近年來,長汀縣充分發揮黨(dang) 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的獨特優(you) 勢,大力弘揚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打好革命老區牌,主動融入全省、全市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大局,且成果斐然。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遊客達466萬(wan) 人次、比增17.8%,實現旅遊收入45.12億(yi) 元、比增27.2%。

  王英特別強調,長汀在中國革命曆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獨特的紅色曆史和文化使其持續吸引國內(nei) 外遊客前來參觀。“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並宣傳(chuan) 長汀的紅色文化和生態文化,讓這座旅遊城市走向世界。”

  瞿秋白烈士紀念碑。劉越 攝

  曆經九秩崢嶸歲月,紅色江山在代代傳(chuan) 承中熠熠生輝。讓紅色資源“活”起來,把紅色名片擦“亮”來,使紅色旅遊“火”起來,長汀當地的幹部群眾(zhong) ,通過創新方式,讓紅色旅遊熱潮湧動,使承載厚重曆史的“紅文化”,蝶變為(wei) 推動經濟發展的“金名片”。

  長征路上學黨(dang) 史,“學”一字,或許不僅(jin) 旨在回顧曆史,更是為(wei) 了沿著前人的腳步,創作新時代的新藍圖,找尋紅色文化轉化為(wei) 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路徑。在這條新時代的新長征路上,我們(men) 正以前輩的輝煌成就為(wei) 基石,奮力書(shu) 寫(xie) 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逐夢新篇,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輝,永載史冊(ce) 。

(責編: 王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