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技術人才培養(yang) ,尤其是職業(ye) 教育的拓展,既是非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要求,也是解決(jue) 非洲人口困境、充分發揮人口紅利的必然選擇。
近些年來,中國加強同非洲國家的職業(ye) 教育合作,提供技術人才和師資力量等方麵的支持,在多個(ge) 領域收效顯著。
非洲發展亟需技術人才支撐
據聯合國兒(er) 童基金會(hui) 和非盟委員會(hui) 發布的《非洲教育轉型報告》,到本世紀中葉,非洲18歲以下兒(er) 童和青少年將達到10億(yi) ,幾乎占全球相同年齡段人口的40%。然而,非洲國家工業(ye) 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相對遲緩,部分原因是非洲缺乏足夠支撐發展的技術人才。
以非盟為(wei) 代表的區域一體(ti) 化組織積極推進非洲技術人才培養(yang) 。非盟於(yu) 2007年頒布了《非洲職業(ye) 技術教育與(yu) 培訓振興(xing) 戰略》,旨在促進非洲各國加強職業(ye) 技術教育;非盟《2063年議程》也把“科技創新下的良好教育和技能”作為(wei) 目標之一。
與(yu) 此同時,非洲各國針對發展職業(ye) 技術人才推出相應政策。以南非為(wei) 例,該國高等教育與(yu) 培訓部先前頒布《學後教育與(yu) 培訓白皮書(shu) 》,提出技術教育與(yu) 培訓的改革目標,鼓勵實現各級高等教育與(yu) 培訓係統間的銜接,擴大職業(ye) 技術教育與(yu) 培訓的規模,並提出到2030年南非職業(ye) 技術類學院在校人數達到250萬(wan) 。
然而,非洲技術人才培養(yang) 也麵臨(lin) 不少問題,包括培訓機構的硬件設備和師資力量不足,產(chan) 學研融合和校企合作尚處於(yu) 較低水平,資金投入不足,不同地區和階層職業(ye) 技術教育發展不平衡等。
中國技術為(wei) 非洲職業(ye) 教育帶來新氣象
職業(ye) 教育是中非教育合作的重要領域。《中非人才培養(yang) 合作計劃》指出,中國將同非洲繼續加強技術轉移、教育培訓等能力建設合作,包括實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和“一帶一路”教師成長計劃,每年為(wei) 非洲職業(ye) 院校培訓500名校長和骨幹師資,培養(yang) 1000名非洲本土中文教師;通過開展“中文+職業(ye) 技能”教育,培訓1萬(wan) 名本土複合型人才。例如,盧旺達孔子學院2009年開始中文教學,已陸續開設“中文+竹編技術培訓”課程、“中文+醫護培訓”課程和“中文+農(nong) 業(ye) 技術培訓”課程。
魯班工坊是中非教育和職業(ye) 培訓合作重點項目之一。目前,中國已在15個(ge) 非洲國家建成了17個(ge) 魯班工坊,設置了機械、鐵道等專(zhuan) 業(ye) ,對接非洲工業(ye) 化和中非產(chan) 能合作需求,促進當地民眾(zhong) 就業(ye) 。一些中國企業(ye) 在大型工程項目下組織的短期培訓、中國政府援建的職業(ye) 技術學院也對非洲職業(ye) 技術人才培養(yang) 起到積極作用。
農(nong) 業(ye) 方麵的培訓帶來豐(feng) 碩成果。據介紹,中國菌草技術已帶動非洲數十萬(wan) 人增收,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非洲多國水稻產(chan) 量從(cong) 每公頃平均2噸提升到7.5噸。
中國還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幫助非洲培養(yang) 技術人才。一批留學生項目通過對非洲學生的短期培訓和學曆教育,促進當地青年人提高技術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