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ge) 夏天,博物館遊、研學遊非常火爆,隨之也帶火了花樣繁多的文創產(chan) 品。古老的文物怎麽(me) 與(yu) 現代文創相融合?讓我們(men) 一起走近在時光中穿梭的年輕人,看這些“文創魔法師”如何使用巧思妙手,讓沉澱千年的傳(chuan) 統文化變成新的消費時尚。
早上九點一開館,河南博物院就迎來了大波的客流,進門之後,不少人第一件事兒(er) 不是看文物,而是直奔一個(ge) 特殊的展館——文創館。
眼前2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裏,滿滿當當擺著各種類型的文創。不僅(jin) 有常見的文具、杯子,還有河南博物院獨創的文物修複大師、考古盲盒等。文創師吳俊華在人群中來回穿梭,耐心回答遊客們(men) 的問題,忙得連口水都顧不上喝。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吳俊華:這個(ge) 文物修複大師係列,可以讓你在家體(ti) 驗修文物的感覺。
吳俊華告訴記者,這個(ge) 夏天,博物館遊異常火爆,1.0版的文具、書(shu) 簽等基礎文創已經不能滿足個(ge) 性化需求。各個(ge) 博物館也是推陳出新,出圈作品不斷,這也激發了團隊新的創作激情。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吳俊華:大家來參觀博物館從(cong) 被動灌輸,轉化為(wei) 主動探索、去感受考古挖掘的樂(le) 趣以及文物的魅力。文創可以發生這麽(me) 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創可以融入大家的衣食住行中。
年輕團隊與(yu) 古老文物靈感碰撞打造新文創
要適應新的需求,就得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河南博物院這批新招來的文創團隊,平均年齡隻有25歲。他們(men) 鉚著一股勁兒(er) ,就想設計出一些藝術性強且實用的新國潮IP,在互動中傳(chuan) 播中國故事。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吳俊華:當時出土的文物是一對生生世世永不分離的玉佩。我們(men) 了解到它的美好寓意後,最後選擇了以棒棒糖的形式來呈現,想要詮釋的也是這種愛情甜蜜的感覺。
每個(ge) 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自家文創最大的特色,怎麽(me) 才能挖掘出千年神韻,創作出獨具特色的手辦呢?這個(ge) 夏天,這群年輕人挑戰的是青銅器婦好鴞尊。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吳俊華:鴞是貓頭鷹,戰神鴞尊,戰無不勝。
婦好鴞尊以鳥為(wei) 造型,饕餮紋、盤蛇紋等紋飾相互纏繞又相互獨立,要複原出全部紋飾,挑戰極大,設計人員采用了3D打印的方式一點點調試。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孫金凡:調試完之後,我們(men) 工廠再進行打樣。打完樣回來如果不行,我們(men) 再重新之前的步驟。
不僅(jin) 要無限還原文物的原始紋飾,大家還嚐試把這款婦好鴞尊擺件做成可以拆分的一對,不僅(jin) 貼合了左右護衛的戰神含義(yi) ,合體(ti) 後還能成為(wei) 精美的擺件。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吳俊華:文化是文創的靈魂,創意是文創的生命,把這些文創產(chan) 品都帶回家的話,等於(yu) 說把一座小型的博物館帶回去了,其實這就是讓文物“活”起來。
設計中要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蘊,創作文創同樣需要有歲月的沉澱,才能體(ti) 現質感。這個(ge) 夏天,這幫年輕人沒少泡在工廠裏。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孫金凡:和泥巴、調配方、做試驗,每天都是灰頭土臉的,就是還原文物在考古工作者出土時的那一瞬間。同學就會(hui) 問,還在村裏麵呢?我說對,還在那和泥巴。
在這些年輕人的努力下,如今,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chan) 品達到了2000多種。這個(ge) 夏天,日均銷售達到20多萬(wan) 元,不少還遠銷到了國外,把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到了世界各地。
河南博物院文創團隊工作人員 孫金凡:做成的時候感覺很有成就感,最年輕的工作者和最古老的文物,我覺得我這對CP組得還真的挺不錯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